本文目录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成语“完璧归赵”,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璧:指的是“和氏璧”。
先了解一下这块值15个城池的贵重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璞玉。是被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故称为和氏璧。
和氏,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人物,亦称卞和,是春秋时楚国人。
卞和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
楚厉王让玉工来辨识,玉工认为就是一块石头;楚厉王便以欺骗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到楚武王继位时,和氏又献玉,仍以欺骗罪砍掉了他的右脚。
待楚文王继位时,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即荆山)下痛哭。
“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楚文王见和氏哭的如此悲伤,便派人问他。
卞和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于石,真事,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意思是:我所悲伤的是明明是玉璧,却被人认为是石头;明明是好意,却被认为是欺诳。
楚文王听了,便派人加工了那块璞玉,果然得到的是一块晶莹的美玉,而且质量极高,是稀有的珍品,于是把它列为楚国的国宝。称它为“卞和之璧”或“和氏璧”。
后来,到了战国时代,这块和氏璧落到了赵慧文王的手里。
“完璧归赵”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赵国拥有一块“和氏”宝璧的消息,被秦昭襄王知道了,便写信给赵惠文王,说愿意以15个城的国土,来交换这块宝璧。
当时秦国强,赵国弱。赵王明知秦王是想用阴谋骗取和氏璧,但又不管拒绝。
便和大臣们再三商议,想不出一个妥善的办法。
这时有一位叫蔺相如的门客,表示愿意去办这件外交大事。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便同意他为使者,派他带着宝贝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
秦王看到宝璧,非常高兴,还叫大臣和后妃们一个个传递着欣赏,满口赞好,却绝口不提换城之事。
蔺相如见状,便说:“这件名闻天下的宝璧确实是好,可惜还有一点点小毛病。”
秦王信以为真,便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叫他指出毛病在哪里。
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退几步,靠近柱子站立。
他怒气冲天,严厉指责秦王不讲信义。揭露了秦王假意用15个城池来骗取宝璧的阴谋。
秦王又羞又恼,想叫武士来强抢宝璧。
蔺相如早已料到这一招。他一面威胁道:“大王若要强逼我,我宁愿把脑袋和宝璧一同撞碎。”一面做势向柱子撞去。
秦王真的害怕心爱的宝璧要被撞碎,赶紧叫人劝阻,连声道歉,并且答应把15个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说:“赵王派我把宝璧送来是很隆重的。曾经斋戒五天。大王也该斋戒五天,然后举行接收典礼才是。”
秦王无奈,只好同意。
蔺相如回到寓所,立即安排随从抄小路把璧送回了赵国。
五天后,蔺相如去见秦王。
秦王知道宝贝己被送走的秘密送回赵国,非常生气。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呢?杀死蔺相如吧,为了没有骗得宝贝而杀赵国的使者,这件事传出去可并不十分光彩。
发兵进攻赵国吧,事情闹大了,更要被各国笑话。
秦王便放走了蔺相如,再也不提这事了。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带来的启示。
1、遇到“敌强我弱”的局面,要冷静地分析事情发展规律,运用相应的对策和对方斡旋。
2、做事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智慧。
面对强势,要有勇气与之抗衡,同时做事情应当灵活,随机应变,用机智与强势力抗衡。
3、抓住对手的弱点和软肋,才能化险为夷。
4、做事要光明正大,不要做小人做的事,不守信用。
蔺相如敢以出使秦国是他的勇,
从秦王的手中重新要回和氏璧,是他的谋。
蔺相如用5天戒斋的借口,给自己赢得了“完璧归赵”的时间。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不敢随意杀死使者的想法,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完璧归赵》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
完是完整的意思,璧指和氏璧,归是归还的意思,赵指战国时期的赵国。
完璧归赵合起来就是: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归还赵国。
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这个典故涉及到一个人和一块宝玉和氏璧。
和氏璧的来历
相传和氏璧最早是来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未经加工的璞玉,璞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卞和凭经验认为这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玉,于是卞和带着这块玉去见楚厉王,想献给国君换取赏赐,楚厉王就让宫中的玉匠去鉴定这块玉,玉匠查看过后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于是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带着这块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就让宫中的玉匠去鉴定这块玉,玉匠看过后仍说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武王也很愤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此时已经失去双腿,无法走路,卞和仍不死心,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非常凄凉,楚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神奇的流转经历
楚国得到和氏璧后,认为其非常珍贵,视为国宝,一直在珍藏在楚国。
400年后,当时的楚威王为了表彰相国昭阳的巨大的功劳,将和氏璧赏赐给昭阳,昭阳得到和氏璧后也非常爱惜。
直到有一天,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把和氏璧拿出来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怎么查也不到和氏璧去了哪里。
又过了50年,直到公元前283年,赵国的一个缪贤叫宦官,在集市上用五百金买得一块玉,令人想不到的是,经过玉匠的鉴别,认为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国当时的国君是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于是就据为己有,和氏璧就这样到了赵国。
完璧归赵典故经过
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和氏璧到了赵国,为了得到这块玉,秦昭襄王向赵国提出用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国经过商量,认为如果不同意,会引发秦国的愤怒,如果同意,又怕秦国得了玉又不给城池,很犹豫,于是找来了蔺相如,经过商议,蔺相如说:我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池来换,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池,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和氏璧,很仔细的观看,果然是纯白无瑕,秦王非常高兴,一直在看,然后依次递给身边的大臣、嫔妃观看,却绝口不提拿城池来换和氏璧的事。
蔺相如在边上看到秦王这个样子,就知道秦王没有打算拿城池来换玉,于是蔺相如上前对秦王说:和氏璧有个瑕庇,一般人看不出来,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就把玉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拿到玉后,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很生气的对秦王说:当初秦赵两国说好的,拿15座城池换这块玉,现在秦王您绝口不提城池的事,想必是根本不愿意换,想独占赵国的玉,现在我拿着这块玉,如果秦王一定要逼我的话,我就抱着这块玉,让自已的脑袋和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没有办法,又不能硬抢,于是拿出地图,在图上指出了15座城池的位置,蔺相如看出秦王还是没有真心,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皆知的宝物,如果一定要换,大王要先斋戒5天,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来交换。秦王只好同意了。
然后和氏璧还是在蔺相如手里,蔺相如见秦王没有真心实意,连夜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到了5天后,秦王派人来找蔺相如要玉,蔺相如说:秦强赵弱,秦国想得到和氏璧,必须先交割15座城池给赵国,然后赵国把和氏璧献给秦国,现在和氏璧我已经派人送回赵国了。
秦王见蔺相如这样说,而和氏璧已送回赵国,就算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什么,就只好做罢,后来秦国也没有拿15座城换取和氏璧,和氏璧经蔺相如一起到了秦国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典故的完整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