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齐桓公鲍叔 感触

管仲齐桓公鲍叔(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你对那个感触更深你会怎么写)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12:30:07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你对那个感触更深你会怎么写

三个有理想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结合成一个强大的领导集团,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业绩。齐桓公胸怀宽广,求贤若渴,知人善用,有点‘周公吐脯’的味道;鲍叔公而忘私,甘居人下,有点像以后的蔺相如;管仲更是纵横捭阖、经邦济世的旷世奇才。三个能人能亲密合作,实属难得。

相比来说,管仲更属不易。他除了有经济之才之外,还得有胆略。要知道,他得罪的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而且得罪的事情更是伤心至极的政治夺权和故意杀人之罪。

他的胆略表现在:

一、看透齐桓公政治抱负,自信自己的经济之才,还要了解推荐人鲍叔的真实意图。

二、即使有上面的把握,管仲还得要有三分冒险精神。但是,大丈夫想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大事业,怎么能没有一点冒险精神呢?然而,管仲的冒险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他不是赌徒,他是精算师。他的冒险只能算三分冒险。这三分冒险体现的是他与众不同的的胆略。

按照上面的思路,可以用铺垫的写法,步步铺垫,突出管仲的雄才大略。在这个基础上,类比历史上成功的、失败的英雄人物(如:荆轲、范增、石达开、谭嗣同……),充分阐述上面的观点。

历史上的九合诸侯,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哪个最不可或缺

任何一段历史的产生,都离不开这段历史中的所有个体。历史也正是由所有的个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干扰、抵消等作用形成的结果。因此每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历史上的九合诸侯,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以及其他诸侯其实都是缺一不可的。

简单说说九合诸侯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长勺之战半年后。心有不甘的齐桓公联合了宋国再次出兵鲁国,鲁国公子燕看准宋军漫无斗志,趁月夜朦胧时,以虎皮蒙住战马奇袭宋军。毫无准备的宋军,瞬间就被击溃,他们见识不妙,连夜撤退,齐桓公再次失败。连败两阵使的齐桓公认识到称霸并非儿戏,于是收起了锋芒,听从管仲的劝告:专修内政,提升国力。

公元前681年,宋国出现动乱,齐桓公以平宋乱为名,在北杏举行首届诸侯大会,这也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第一次。但是这次联合效果却并不好,参与回见的只有四个小国,参会代表也不都是国君,而同时整个会见也没有形成纲领性的成果。

各诸侯的不给面子,让齐桓公非常不满,他迅速采取行动。先是以不赴会为罪消灭遂国;再主动与鲁国修好,在柯地举行会盟。一年后,宋国背弃北杏盟约,不承认齐国领导地位。齐桓公纠集陈、曹两国,并采用管仲的计策请周天子派兵征伐宋国。

当时失落的周天子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已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濡葛之战后,有许多诸侯不再纳贡。齐国突如其来的郑重警示,让破败的周王室如沐春风,仿佛又找到了昔日天下至尊的感觉。周僖王便派大夫单伯率领少量军队助战齐国,扯着王师旗帜的齐桓公更显名正言顺。宋桓公审时度势,选择和谈,于是由单伯牵头召集宋、卫、郑等诸侯在鄄地会晤。

由于齐桓公曾以不赴会为罪灭掉谭、遂二国,此次鄄地会盟又有周天子支持。各诸侯纷纷到场,并推举齐桓公为盟主,这次会盟被称作齐桓公称霸的起点,管仲的尊王之策初见成效。在所有与会诸侯中,两度为君的郑历公最没有把盟主放在眼里。当齐桓公发动诸侯讨伐小小的倪国时,郑历公不但站出来反对,还派兵入侵了充当先锋的宋国。齐桓公正苦于没人试刀,立即联合宋、卫两国发兵攻打郑国。齐国经管仲改革战力已今非昔比,而郑历公又用兵巧妙,双方胶着不下,谁也奈何不了谁。在僵持之时,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打破了战局平衡。

这股力量便是南方的楚国,此时楚国在楚文王的带领下已经走出了江汉平原,再也不是昔日断发纹身的野蛮人。在齐、郑交战之时,楚文王给郑历公发了封信,大意是指责郑国出兵竟不知会一声,抹了楚国的面子。忙于交战的郑历公根本没搭理。于是楚文王大手一挥,楚国军队便浩浩荡荡杀向了郑国。

齐桓公一听此事,立马派人到郑军大营提出一些并不苛刻的谈和条件,处于两线作战的郑历公只能同意。同年齐、鲁、宋、陈、卫、郑、许、滑、腾九国诸侯在幽地会盟。这次会议空前成功,与会国订立同盟,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并决心在齐国领导下尊重王室,共同对抗楚蛮子。楚文王得知消息后悄然而退,自此十余年不敢复窥中原。

幽盟之后,齐桓公表现抢眼,先是讨伐山戎救援燕国,又组织联军帮助邢国和卫国重建。再是率领联合大军进攻楚国,举行召陵会盟,迫使楚国答应遵守诸侯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后来他又约起众诸侯在洮会盟,将周襄王扶上天子宝座,在尊王攘夷的正确路线下,齐桓公赢得了诸侯们的拥护。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多位诸侯在葵丘举行会盟,周襄王派人送来胙肉及天子车马表示祝贺,由此可见周王室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此后齐桓公代天子以令诸侯迎来了人生和事业的巅峰。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到底谁成就了谁

导语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中出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故事,要求就谁成就了谁进行辩论。历史上他们三人之间确实关系复杂,有君臣之节、朋友之情,还有贤让之义。他们之中若有一人表现不佳,便会影响整个春秋的历史走向。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呢?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历代多有议论。如果一定要从这三人中分辨清楚到底是谁成就了谁,一定要选出他们中那一位是最重要的人物,确实让人犯难。我们试着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真相,看究竟是谁成全了谁?

齐桓公到底是怎样的贤君?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之前,齐国并不是强国,甚至曾经是比它体量小的郑国、鲁国的小跟班。但经过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后,实现了“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南伐楚国、北击山戎的中原霸主地位。

根据史料记载,齐桓公当政,齐国有了长足发展,在政治、经济与军事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说明齐桓公很有君主的胸怀,用对了两个人:一个是鲍叔牙,一个是管仲。

没有鲍叔牙的跟随,逃难路上更是艰难。没有鲍叔牙的推荐,齐桓公很难任用管仲为相。至少不会如此信任地将相位全权交给管仲处理。这时的齐桓公,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贤明的、是想有所作为的。

但据《吕氏春秋》记载:管仲去世后,已至暮年的齐桓公,此时却任用自己喜欢的佞臣易牙等人,最后被自己喜欢的小人活活饿死在宫殿中。此时我们不仅要问:曾经贤明的齐桓公,没有了管仲的辅佐,怎么突然就变得如此昏庸呢?

这说明:齐桓公的贤主称号、霸主地位,只有在用对了人,有人才辅佐他时,他才能成为贤君。身边没有了贤臣,瞬间就打回了原形。

鲍叔牙到底是怎样的贤友?

鲍叔牙和管仲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他们是生死之交。管仲的才能,鲍叔牙最是清楚。

当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父亲病重,彻夜往回赶准备继承王位时,是管仲献上了伏兵之计。只不过管仲的一箭,没有改写了历史,而是射到了齐桓公的袍带钩上,让公子小白检回了一条命。事后我们知道: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强力推荐,管仲是没有机会取得相位,自然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齐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此时,鲍叔牙对于管仲来说,就有再造之恩。

鲍叔牙不仅从鲁国救回了管仲,把相位让给了管仲。还要求齐桓公沐浴更衣,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经鲍叔牙的这一通广告效应,管仲的才名显于国内外。可以说鲍叔牙为管仲施展才华创造了最宽松的环境。

鲍叔牙是管仲的伯乐,是管仲的挚友。同时又是齐桓公手下的忠贞之士。正是因为鲍叔牙忠于齐桓公,所以才会主动让贤让位于管仲。说到底,鲍叔牙是一个忠于国事、举贤避位的好下属、好朋友。

管仲到底是怎样的贤能?

管仲小时候父亲去世,生活很是清贫。为了维持生计,照顾母亲,就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始终受到鲍叔牙的照顾。后在鲍叔牙举荐下任齐相四十年,改革旧制,富国强兵,取得了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正是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所以管仲有“春秋第一相”的称号

管仲因为箭射齐桓公而躲在鲁国,此时鲁国是知道管仲的才能的,但鲁国没有重用他。这说明贤人也必须有真正欣赏他的人才能出彩。管仲能够在齐国取得如此突出的政绩,这和齐桓公的无条件信任是有很大关系的。

管仲的政绩,取决于君主的信任,管仲的地位,曾经是朋友的推荐。管仲自己又是如此的优秀,辅佐齐桓公取得霸业之首。这样的关系,如何让人分出高低胜负呢?

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千百年来,鲍叔牙受到后世称赞,多是称赞他管鲍分金、高风亮节等朋友之义。鲍叔牙更多表现的是个人的内在美。因为鲍叔牙的推荐,管仲得以顺利地出任相位,这是他的举荐之功。但前提是管仲必须优秀。没有管仲的优秀,鲍叔牙去推荐谁?而管仲的优秀,理论上讲总能在某个地方发光,只是没有这么顺利而已。

后世称赞齐桓公,多是称赞他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而对于他晚年的昏庸之举并没有过多责备。管仲一死,齐桓公便任用小人,饿死宫室。没有齐桓公的管仲,不能放手一博。没有管仲的齐桓公,难以成就如此伟业。但没有管仲的优秀,齐桓公自己是难以胜任的。所以管仲的个人能力是内因,其它一切都是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说:是管仲成就了鲍叔牙和齐桓公管仲是一位经世济国的大才,所以才给了鲍叔牙让才的美名和齐桓公用才的贤主称号。

结语

管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受到历代政治家的赞扬。蜀国诸葛亮更是“自比管仲”,始终把管仲当做自己的偶像。管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位列第一的贤相。

《管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历来有“半部《管子》治天下”的说法。内因决定外因。正因为有了管仲的治国才能,才有了鲍叔牙的让贤之名和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大家以为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全国卷一语文作文有关齐桓公鲍叔管仲我写的是宽容会不会跑题啊而且我只是对齐桓公的宽容一笔带过

同学,你好!全国卷一的作文材料有材料正文,还有任务。任务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在齐桓公、鲍叔牙、管仲三人中选取一个,认为感触最深的人物,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发言稿。

你选择的是齐桓公。立意是宽容。这都是很好的。那么作文中应涉及到齐桓公的宽容属于哪一类,这个很多同学都意识到这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宽容是政治家的大胸怀,用最大的气度去欣赏人才的优点,宽容人才的不足。在这一部分,你还可以用点例论证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对待人才都有这种欣赏、宽厚、包容的气度,因而人才愿意聚集在他们身边,成就一番伟业。

接下来,你可以谈谈:作为一个领导者,为何要有像大海一样接纳、包容万物的气度?谈论用人或物用其长,避免其短。而接纳万物,也就是发现各人各物的优势资源,并且做到优势资源互补。

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意见,重用管仲,他也继续任用鲍叔牙,并没有因此抛弃冷落鲍叔牙,可见用人用其长,各人有各人的长处,领导者要“知人”,更要“善任”。

把这个分析完了以后,可以列举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佐证。联系社会现实谈。

这样写的话,文章始终围绕材料在写,然后分析,再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作证这个道理。文章就不会觉得对材料是一笔带过,会有相当的说服力。

我是冰点与沸点,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各有什么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呢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一,也是最早的第一位霸主,他有仁君之德,从谏入流,虚怀若谷,心胸宽广,管仲曾经效忠他的政治对手公子纠,并用箭射杀过他,但他不计前嫌,通过伯乐鲍叔牙的引荐,封为国相,重用了管仲这匹千里马,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的霸主。但是齐桓公晚年,在管仲去世后,他任用小人当政,内乱不断,导致其儿子们争权夺位,他被晾在一边,幽禁室内,被活活饿死,一代霸主,晚景凄惨离世,令人唏咦不己。

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困,鲍叔牙观察发现管仲有才能,绝非常人,愿意与其结交为好友,两人一齐经商,所得利润大部分都分给了管仲,处处为他设想,一直都善待管仲,史称“管鲍之交”。一直到后来鲍叔牙辅佐齐桓公治理天下,最后管仲为齐桓公所获,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主公用我可治理天下,而称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遂主动让贤引荐管仲,助力齐国成就春秋首霸,由此可见鲍叔牙的谦谦君子之胸怀,以及伯乐识别千里马的智慧眼光。

管仲之才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就会大放光芒。齐桓公的首霸之路也由于自已不能好好的掌控,到后来的国家内乱,而不能善始善终。而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鲍叔牙的识人才、举荐人才、让贤的风范,以及“管鲍之交”美名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