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风俗有哪些

家乡的风俗有哪些(全国农村里面,传统民间红白喜事风俗有许多,你的家乡有哪些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03:48:31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全国农村里面,传统民间红白喜事风俗有许多,你的家乡有哪些呢

我的家乡属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区,是西安市正在建设中的地铁五号线的终点站所在地。很多学校,新兴企业将在此落户。因此近三年来,附近很多农村的丧葬风俗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一改过去的土葬为火葬,尤其是这种行为是群众自发性的,並没有什么上级单位加以强迫或干涉。当某户人家有老人去逝时,即连系殡仪馆,约定火化时间,然后火化后将骨灰送入当地新设立的骨灰堂,取掉了过去请乡党,摆宴席等很多繁琐程序,亲戚朋友只举行很简单的纪念仪式就完事了,所以花费很少。

三年来,光我们村子便有一,二十位老人的葬事,都是如此办理的,群众都说丧事这么办理,既方便省事,又简单节约,值得提倡。

你的家乡有哪些奇葩的风俗习惯

就别说我的家乡了,只说我小时候知道的我们那一大家子的事情。

记得那时候还是爷爷奶奶当家。爷爷只生了四个女儿,按照北方的风俗,生了女儿统统都得出嫁。我们家乡却是不一样的。

我的母亲和她的姐姐两个人都在家里招女婿。于是母亲的姐姐我就叫大妈了,那个上门女婿就是我的伯伯。还有我的父亲自然也是上门女婿。

招女婿就不说了,最奇葩的事情就是还得改名换姓。我的那个伯伯本来姓陈,来到李家,就改姓了李,并且连名字也都全改。这在今天看来,夫妻二人怎会同姓也同字辈,真有点不可思议。但那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就是一种普遍现象。

都说有什么“男尊女卑”思想,今天看来,我们家乡的这种招女婿改名换姓的风俗,就是一种男女平权。

我在脑子里回忆了一下,从我记事到懂得一些事理后,就我知道的情况,我们那个不到两千人的大队,应该有半数以上都是姑娘家招女婿。因此,家乡曾经流行过一句俗语“吃饭一大桌,问起姓来各是各”。

有人可能不解了,怎么就各有各的姓呢?原来,做女婿的虽然改名换姓了,但如果生的孩子多,女婿有在家里立下“汗马功劳”,也就是真正能撑理门户了,通过老辈人一商量,就说,还是凭点良心,让一个或两个孩子随他的姓吧。就这样一家就出现了多姓的现象。

以上就是家乡的一种风俗,至今沿习着,只是改名换姓这事没有了。我说的这个地方就在荆州荆门这些地方。

你的老家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我的老家位于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小镇,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周原遗址区,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有许多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其中,最能代表周礼文化,最具有乡土特色,而且绝无仅有的有趣习俗便是一一吃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孑面用料考究,制做精良,风味悠香,但是其独特的吃法,则代表着一部周礼文化的演变史,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西府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人“只吃面,不喝汤,汤回锅“的吃法一直以来被世人津津乐道。

岐山人逢年过节、接人待客、红白喜事,一切重要活动必须要吃臊孑面,吃臊子面宴席的常识性规矩就是只吃面而不喝汤,但剩汤从来不作为废汤处理而要端回厨房倒入原汤锅里,继续加热、加工、补充,一次次循环往复于席橱之间。在这种宴席上,贵宾和老年人们都要在上席就座,受着特别的尊重。他们若不动筷子,小字辈们就得暂时按捺着食欲。他们的剩汤被称作“福巴子“,要供大家反复领受。这些宴席上的第一碗臊子面绝对不可上席,而要端出去泼汤,即泼撒天地,敬献天地鬼神及祖先。先在大门外边泼汤两次,意味着天地诸神降临。再回头端进上房给祖宗的牌位泼汤,是要将天地的‘福巴子’送给祖先,等这道手续轮完,臊孑面宴席才能正式开始,大人小孩敞开了吃,少则五六碗,多则十几二十碗,端饭的跑的不亦乐乎,吃饭的吃的满头大汗,一个字: 爽!

这套礼仪历经沧海桑田,在中华大地的绝大多数地方理所当然地淡化了、消失了,然而却仍相当完整地保留在周人落脚与发迹之地的岐山一带,成为活化石似的一种历史现象。




请问你们家乡都有哪些传统文化

谢邀。说来惭愧,鄙人生来就客居他乡,过着半漂泊的生活,竟不知何处是故乡?

因在河南呆的时间最长,想来还是说一下河南邓州吧!

河南邓州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就属喝酒,茶馆和越调了。
先说喝酒,入场刚坐定,菜还没怎么上起,便先干入场三杯酒再说,这三杯酒可不是一般的酒杯,是碟子,一碟酒就是一两八钱,三碟下来你算算每个人喝半斤出去了,再往下进行就是划拳猜媒的打通关,或者自己先干为净至少一碟酒,再挨着敬酒打通关,这样依次每次人展示下来没个斤把酒量是应付不过来的。因此很多时候遇到这样拼酒量的场,一些人就会中途悄悄的退出,只剩下七颠八倒的主:鹅倆好,三桃园吶,四季财啊,五魁首……最后也把自己魁到了桌子底下了。

另一个劝酒也是特别的厉害,无论找什么借口托辞,总想让你大开酒戒,不醉不归!这里不再细说。

再说茶馆,只要来邓州每到一地,可以没商店,不可以没茶馆。所到之处总能看到茶馆的身影和一些喝茶人的淡定。许多人的真正目的是来凑热闹赌输赢消磨时间的不是真的来品茶的,茶叶好孬是不论的,但凡现在都是五元一碗,只喝到茶叶发白没茶叶味了才换。

再说越调,越调的唱腔的圆润与茶馆的情调却也相映成趣。若是品着茶看着越调确实也颇有几分优雅别致,可是绝大多数人是不领教此道的。大多数人是被生活所迫来茶馆逃避现实寻求麻痹来的,同旧时的达官贵人,地主老财的休闲心态绝对不同,所以他们只能品到越调的心酸却品不到生活的甘甜!这就是越调在邓州民间所产生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可惜欣赏越调只是成了上了年纪人的专利,让越调的生存空间极为萧条和寥落。听说越调剧团到韩国还是备受韩国人欢迎的,怎么到了本土,少了年轻一代人的追捧?他们宁可看一场场毫无意义的直播,抖音,恶搞,也不愿意多看中国的戏曲一眼,在他们看来戏曲是老古董,跟他们一毛钱关系没有。看看我随机拍到的场面:

只见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观众是六十岁以上老人,只百分之一的观众是介于四十到六十岁的,四十岁以下的绝对没有。这大体上是中国戏曲的观众基础现状。最近几年看得出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戏曲剧种。可是真是现实很打脸。听说邓州市向国家申请越调非文化遗产成功。最近一年在邓州市各乡镇大力巡回演出。以前我也是不喜欢戏曲的,嫌他情节进展缓慢,婆婆妈妈的,最近经过我细心品鉴,倒是真的发现了戏曲摄入魂魄的魅力。比如早先觉得婆婆妈妈的地方,恰恰是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上确实是值得大事宣扬大力粉饰的地方,与小说和其他电影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他的唱腔和唱词,都是精心设计雕琢出来的,慢慢品味真的有超越当今任何流行歌曲的价值和魅力。即使以一个没文化的人喜爱戏曲久了,也能被熏陶得具有本科生的文化涵养和不一般的做人准则。这就是中国戏曲的伟大力量。可惜了,我们的年轻一代被轻浮,碎片化的繁华,利益的东西迷住了,其最后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