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虞美人有哪些方法拍摄
- 大家能翻译并鉴赏一下刘辰翁的词《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了》吗
- 《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 阅读李煜的《虞美人》,词眼是“愁”,李煜的愁有哪些词人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情的
- 李煜《虞美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虞美人有哪些方法拍摄
虞美人有哪些方法拍摄?
虞美人是相当漂亮的一种花卉,颜色丰富,造型优美,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的题材。
那么虞美人有哪些方法拍摄呢?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这个问题。
1、光线选择
一般来说,我们尽量选择在早晨及傍晚前的一段时间来拍摄最为好,因为这两个时间段的光影柔和,色温漂亮,容易拍摄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2、构图
不管拍摄哪一种类型的作品,构图都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在拍摄花卉时尤其应当注重构图的练习,在拍摄虞美人时,我们横竖构图都可以,切忌把重要的那一朵不要放在画面正中央,那样会显得画面呆板,不易表现虞美人的唯美身姿。
3、镜头选择
一般情况下拍摄,我们可以选择中长焦镜头来拍摄,这样可以拍摄到柔美的焦外效果,如果要拍摄细节,可以考虑用微距镜头来拍摄。
如果要把虞美人拍摄成“参天大树”的感觉,那么用超广角或是鱼眼镜头是很好的表现手段。
4、拍摄过程
拍摄花卉,我们尽量要拍摄出背景单纯的画面,我们可以用镜头的虚化来营造画面的氛围,也可以用一些人工制造的背景来拍摄,比如一些深色的背景布,甚至是反光板也可以当做背景来拍摄,这样我们可以拍摄出黑色背景的花朵,起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5、附件
我们拍摄花卉时,还有一些特殊方法,比如用水壶喷水,让画面更有意境。
另,折返镜头也是拍摄花卉的好镜头,那一串串的甜美圈圈也会让画面更有意境。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各位朋友补充或评论
剑舞影像,西部摄影爱好者,欢迎关注
大家能翻译并鉴赏一下刘辰翁的词《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了》吗
问题:大家能翻译并鉴赏一下刘辰翁的词《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了》吗?太美了,奇文共欣赏?
前言
刘辰翁字会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和文天祥、邓剡是同乡和同学。刘辰翁生于绍定五年(1232)。景定三年(1262)廷试对策登进士第。因与贾似道不合,托辞母亲年老请濂溪书院山长。后来追随江万里辗转四方,咸淳五年(1270年)入朝在中书省架阁库任事,后辞官。宋亡以后回乡隐居不仕,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逝世,享年66岁。
刘辰翁传世词作354首,仅次于辛弃疾629首、苏轼362首。他继承了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是晚期的辛派词人。
一、用韵与次韵
刘辰翁有不少《虞美人》传世,其中有两首注明:用李后主韵。即李煜的那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刘辰翁这两首都是步韵,其一: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其二: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惟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唱和诗词,有依韵、用韵、次韵的分别。
用同一个韵部内的字,不必是原韵脚,叫做依韵。用韵,是用原词的韵脚,但是次序可以不同。次韵,也叫步韵,每个韵脚的位置和原词要一样。宋朝人常常说用韵,但多是次韵。
二、《虞美人·情知是梦无凭了》
既然是用李煜的韵脚填词,自然知道写得一定是亡国之恨、黍离之悲。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1、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
北宋的亡国之君赵佶的《宴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结束时写道: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梦中的故国,只有在梦中回味了,有时连梦也做不成。而刘辰翁的梦呢?令人快乐的梦越来越少。
2、单于吹尽五更风,谁见梅花如泪、不言中。
为什么吹笛要和梅花联系起来呢?《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四·梅花落》中, 郭茂倩题解:
:“‘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按唐 大角曲亦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宋徽宗《眼儿媚》中也有: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3、儿童问我今何在。烟雨楼台改。
临安陷落,南宋灭亡,过去的故国繁华,已经消失在战乱之后,如今一望,烟雨之中,还剩下什么呢?
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江山画出古今愁,人与落花何处、水空流。
山川如画,物是人非,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江山已经不在是大宋的江山了。
如今”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刘辰翁、蒋捷、张炎这些词人们,也只有在诗词中缅怀一下过去的时光了。
结束语
李煜和赵佶,都是亡国之君,填词被王国维称之为血书。刘辰翁是南宋遗民,相对比两个皇帝幸运一些,至少不用受到天堂地狱之间变化的冲击。
但是,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对于故国的哀思。
@老街味道
《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评价
李煜是有高度艺术修养的词人,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庭享乐生活,后期则主要写国破家亡,兴衰巨变之后的悲凉处境及个人愁怨,调子低沉。他的词突破了"花间派"的狭窄范围,开拓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写感情的能力,语言洗炼,纯用白描,对后代影响很大。从李煜以后,词这一文学形式,终于争得了与古典诗诗歌一同发展,一齐受到重视的地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l,《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调原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
2,何时了:面对春花秋月,禁不住要引起对过去欢乐生活的回想,而因怕见花月,故说"何时了"。
3,雕栏玉砌:指宫殿。这是说江山依旧。应犹在:一作"依然在"。
4,朱颜改:物是人非,作者自伤形容憔悴。
5,问君句:假设的用语。又作"许"。
【说明】
本篇是他广泛流传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由帝王变为阶下之囚所引起无限悲愁,反映了他对失去了的天堂无限眷恋以及面对残酷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词中写到了"往事"和"故国"。"往事"包括了"四十年来家国"(见巜破阵子》)指南唐开国至灭亡后的时间:"故国",即"三千里地山河(同上),南唐有三十五州之地,在五代时号称大国。李煜感受最深的则是他失去了在"雕栏玉砌"中活动的小皇帝的生活。"春花秋月",无限美好:花前月下,有过多少"往事",但是,从此再也不愿目睹春花秋月了,怕的是会由此而引起"不堪回首"的烦忧。怕,但却免不了要回首。失去了的"故国"也依然要沉浸在月明之中。这说明,诗人对"往事"、对"故国"的回忆之情是无法剪断的。下片承前。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想下去的为好。想到什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江山依旧,却已物是人非,红颜衰老,于是亡国哀愁袭上心头。诗人先以设问句提出质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随之又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了形象而又具体的回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个朴素清新、自然贴切的比喻,它是创造性的。作者根据切身体会,把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客观具体形象。它把读者原来无法捉摸的哀愁,转化成可视可感的具体事物。从"一江春水",可以体会到作者哀愁的深广:从"向东流"可以体会到哀愁的悠久绵长,无尽无休。这一句既写出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了时间的长度。确实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一语胜人千百"。至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煜词的高度概括性和形象性。
阅读李煜的《虞美人》,词眼是“愁”,李煜的愁有哪些词人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些愁情的
感谢邀请!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写尽了愁绪的心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时候李煜对往事的繁华,众位美妇拥戴,自由自在的享受着人间最美好生活的无限追忆;对现在沦为阶下囚的无奈,悔恨,羞愧,一腔愁绪恰似一江春水溢满心间。
雕栏画栋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宫殿里的雕栏画栋仍然和往常一样,只是更换了主人。原来属于自己的一切现在却移了位,自己成了不得自由的阶下囚。自己的江山,家园,美妾,故人都被无情地剥夺。呈现在自己眼前的只是渐渐老去的容颜和对故国家园的无限怀念。
李煜《虞美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所作,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是李煜被毒死之前的绝命诗。这首诗从另一个侧面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从大的方面上说书生治国误国,从小的方面上说是一个“男怕选错行”的人生悲剧。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作为一个阶下囚,不知自己所处的位置,不知自己此时的身份,还以一个文人的情怀,抒发政治家的情怀,怀念自己过去帝王式纸醉金迷的生活,彻底暴露岀自己的所思所想,引来了杀身之祸。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煜的政治头脑连历史上那个被称作扶不起的阿斗还不如,人家都懂得藏,以一个“乐不思蜀”,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以这样一个没有政治头脑、对月伤怀,对花感悲的小资文人去当一国之君,绝对是家国悲哀,国破人亡也在情理之人。李煜如果不去做帝王,而是像柳永一样,做个游戏花丛的文人,或许会活出不样的精彩。
或许,从某种层面讲,作为一个王朝选择好的帝王很重要,作为一个个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很重要。
怎么理解《虞美人·听雨》这首词
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收录在《宋词三百首》里,是最后一首压轴之作。
全词以“听雨”作为媒介。提炼出词人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的感受。将词人人生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年少时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一日看尽长安花;中年时漂泊无依,触景伤情,霜鬓明朝又一年;老年时,两鬓斑白,孤独寂寞,艰难苦恨繁霜鬓。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尽在听雨中淋漓的展现给读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雨一直充当特别的文学意象。雨和愁总是如影随形,雨和思念总是浓的化不开。在李清照笔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尽了她晚年生活的凄苦。秦观笔下的雨“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如此的悱恻缠绵。柳永笔下的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一份对红尘女子的思念。雨,寄托着文人墨客最真挚的情感。
少年听雨,红烛昏罗帐。
公元1274年,蒋捷考中进士,人生刚刚开始。春风得意,鲜衣怒马,人生得意须尽欢。
红烛盏盏,罗帐轻盈,和歌女在阁楼上欢愉,窗外雨打芭蕉。多么美好的夜,何其浪漫!
少年听雨,浪漫惬意。
青春仓促,时过境迁,蓦然回首,回忆往事。年少时的雨,萦绕在记忆深处,挥之不去。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人生的中场,南宋灭亡,风雨飘摇。
山河破碎,兵荒马乱,四处飘零,东奔西跑。
彼时的蒋捷像一叶扁舟,流落在江湖,独立船头,看孤雁划过江面,发出阵阵哀鸣,江水茫茫一片。
中年听雨,心绪难平。
人到中年的蒋捷,梦想还未完成。孤身一人,踽踽前行。不清楚南宋王朝的未来如何,自己又会在何处安身。
中年的这场雨,落在蒋捷的生命中。离开故土,流落他乡,无依无靠,下的全部是离愁别绪。
暮年听雨,鬓已星星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寄居在僧庐下。时值深秋,枯叶铺地。夜半下起雨来,滴滴嗒嗒打在石阶上,雨下一整夜,暮年的老人听了一整夜。
老年的蒋捷,心态坦然,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切都已经雨打风吹去。
暮年听雨,波澜不惊。
听了一辈子雨声的蒋捷,终于可以做到,一任阶前,点滴到空明。只不过“一任”太过无奈,看似放下一切,却无法忘怀,也只能故作冷漠罢了!
蒋捷的一生历经沧桑,国破家恨。少年得意,中年失意,暮年落寞。北宋王朝由兴到衰,再由衰到亡国的过程,像极了听雨的三个阶段。蒋捷的这首《虞美人·听雨》是对一个时代的隐喻,当他用雨声为宋词画上休止符时,一个朝代也在这雨幕中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