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大家喜欢看法国电影吗有没有推荐的
说起法国电影,首先说一说法国人的性格特点,众所周知,法国人号称绅士,浪漫,温柔,彬彬有礼,斯文,女性主义,充满文艺气息,所以,法国电影不同主流西方电影思想,有些强烈的法国特点,浪漫,唯美小清新。
在众多的法国电影中,我比较喜欢的三部电影,代表了法国电影的一些特点。
1、《初吻》是法国女星苏菲玛索14岁时候的第一部电影,讲述了13岁情窦初开少女,刚刚进入到青春期的懵懂阶段,渴望进入成人的世界,有时又偷着孩子气,萌生了对异性的情愫,再感受到初恋的美好之后,亦感受到爱情带来的伤害,年轻的姑娘在经历了一波三折,当爱情渐入佳境时候,却又意外得邂逅到另一段感情了,青涩爱情所谓的刻骨铭心,不过是青春的悸动。影片处处都偷着法国特有的浪漫唯美!
2、《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吕克.贝松导演,让.雷诺主演的犯罪题材电影,整个影片都充满着法国式的艺术气息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杀手电影,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杀和一个邻家女孩的故事,两个年龄相差悬殊的人,经历了种历难后,产生的一种介于爱情和亲情的关系,也许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这样的故事,也许只有法国人,才能发生这样的故事,这就是法国电影的神奇之处!
3、《你丫闭嘴》这个电影的名字翻译特别北京韵味,如果不看到,人们都会认为这是一部描绘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电影,同样也是来自法国影星让.雷诺主演的喜剧片,主要讲述的是杀手比尔在监狱中遇到了有着善良热心肠,同时又有些愚蠢的钢蛋(这个北京话就是二),两个人在越狱过程中上演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整个影片,法国式的幽默贯穿始终,轻松、诙谐,没有任何夸张的特技、肢体语言,也没有夸张的情节,但是就能让你笑到飙泪,这就起法式的幽默。
以上三部电影,是在我心中比较喜欢的电影,亦是我觉得最值得推荐具有浓郁法国气息的影片。
《戏梦巴黎》结局是什么意思
马修想要独享的爱,伊莎贝尔和里奥都不能给他,三个人的爱让他痛苦。姐弟俩的世界太窄,他还是没能融入其中。姐弟俩要加入游行,他劝诫不了,知道他们之间已然结束,最后转身离去。这是其一。
伊莎贝尔想要三个人永远在一起,甚至想要三个人一起死去,但是没能成功。面对马修的劝诫,她选择了和里奥加入游行,放任他的离开。这是其二。
这是马修和姐弟俩之间的双重背叛,无可奈何却又合乎情理。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三观相悖,造就了他们不同的选择。
当时的法国社会是病态的,狂热的青年热衷于游行,与政府作对。里奥和伊莎贝尔也是病态的,他们极致疯狂,与马修终不是一路人。最后马修的劝诫与里奥丢酒瓶的疯狂也验证了这点。
电影的名字是戏梦巴黎,结局便是说明。
马修来法国留学,只是过客,与姐弟俩的相处就如一场梦,离开便是梦醒。
伊莎贝尔邀请马修加入她和里奥时说这是游戏,后又几次点出这是游戏,体现其的病态,是这戏中人。里奥最终选择游行,与其他狂热的青年一起疯狂,亦是戏中人。
戏梦巴黎,过客远去,戏中人沉溺。
这便是结局
《末代皇帝》导演伯纳多·贝托鲁奇去世,他的成就有多高
意大利著名编剧,导演,曾经执导过史诗级大片《末代皇帝》的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于当地时间11月26日离世,享年77岁。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凭借《末代皇帝》,拿到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
而且还在在2011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获颁荣誉金棕榈—终身成就奖。
可以说,这是全球殿堂级导演中,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也是意大利国宝级别的导演,他的离去,无疑是意大利电影界的损失,也是全球电影的遗憾。
贝托鲁奇的电影,擅长把人的灵魂推进显微镜一般的视角,让观众体会到电影中角色细腻柔软的内心。
在他的电影中,人物外界和内部的冲突交织,是他的电影的最想要表达的东西,贝托鲁奇擅长用心理学去教导演员。
曾参与《巴黎的最后探戈》的演员活地亚伦和马龙白兰度,都指贝托鲁奇和其他演员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享工作,引发了他们的信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白兰度表现最好。
贝托鲁奇自己也是不少心理学家跟随的对象,包括分析他的梦境,也作为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其他具创作性的演员。他研究人的心理在他的电影中的一些情节,明确的表现出来。
在1987年,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也是贝托鲁奇导演生涯的巅峰,同时《末代皇帝》也是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必修课。
影片不管从叙事结构,摄影构图,镜头语言运用,人物内心的构建等等,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末代皇帝》内容讲述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传记,影片从溥仪刚回咿呀学语开始说起,时间经过了晚清,民国,还有新中国的建立,溥仪在时间长河中,被时代冲刷,被时代印记。
《末代皇帝》反映中国由封建制度的社会,经革命演进至现在的状态。
《末代皇帝》赢得所有9个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服装设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配乐奖、最佳音响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末代皇帝》同时也是首部在紫城拍摄的电影,这是贝托鲁奇向中国政府提供的候选电影项目之一,另一部是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的《人的命运》。
最后末代皇帝获选,并且不限制其内容,这是第一次国内对一个国外导演如此开放,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现在要拍宫斗戏,不管多大制作,都不可能让电影摄制组在故宫取景的,而末代皇帝就成为了自1949年起,首部获得中国政府协助,和在中国制作的好莱坞大片。
除了《末代皇帝》,贝托鲁奇还拍过《西部往事》,《戏梦巴黎》,《偷香》等同样非常好的电影。
其中《戏梦巴黎》因为探讨少男少女三角关系,以及片中大量大胆的不可形容的画面镜头,影片得到了相当高的关注。
此外,在1983年,贝托鲁奇就已经担任过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了,并且在2007年拿到了威尼斯荣誉金狮奖,2011年拿到戛纳电影节荣誉金棕榈奖,并在2013年再次担任威尼斯评审主席。
今年真是寒冬的一年,不管在文学上,还是电影上,不断有人离开我们,这些伟大的艺术家,都用他们的才华建造了明亮的灯塔,照亮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这位和中国结下特殊缘分的意大利导演,一路走好。
伊娃·格林是最性感的女神,有人赞同吗
伊娃·格林在“女神”的类别里,绝对是唯一而让人欲罢不能的独特存在。有人称她是“最适合躺在床上的尤物”,性感又充满危险性,特别能勾起人的本能——“欲望” ,但是,因此认定她是“蛇蝎美人”,或者以性感概之,实在不敢苟同。
她的美很有野性、掠夺性,除了来自于如断臂维纳斯一般身体的美,还有表演天赋所释放的哥特式的美,暗黑风格里竟透着一丝天真,为“爱欲”不择手段却让人感怀于她的情真。
对伊娃·格林的迷恋,像她在大多作品中所呈现角色的狂热一样,从纠缠开始的那一刻起,便随心所欲,任“占有欲”肆无忌惮发散。
从银幕处女作《戏梦巴黎》开始,到《裂缝》《子宫》《罪恶之城》,再到近两年的《真事改编》《欣快》,演员伊娃·格林——这个赤裸裸又神经质的性感尤物,让人越来越恐惧。
一方面是她的“标签”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一个个情绪旺盛又激烈,欲望偏执又炽热,胴体性感又带有不容忽视的处女感的、仿若同一类角色却变着花样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伊娃·格林的“标签”越来越难以突破,对影迷来讲,表演戏路走向缺乏惊喜,新片往往是些评分过了及格线却超不过7分的平庸作品。
而对于她自身来讲,其表演天赋和潜力绝对远不止于此,在电影上的成就也不该止步于此。
看了《戏梦巴黎》,你有什么感受
我从隔壁《末代皇帝》来。
《末代皇帝》从宏观角度看,我觉得贝托鲁奇讲的是体制下个体、个性、个人的灭亡。整部影片,无论时代怎样更迭,清朝、民国、老蒋、日本人、文革......广大人民的群像都是模糊昏暗的、姿态都是逆来顺受的。唯一有资本向制度轻微挑衅的溥仪、婉容、文绣3人,最年青无牵挂的文绣和溥仪离婚后不知去向,婉容被日本人迫害至疯,溥仪被一点点阉割。
但如果我们交换下角度,从溥仪的角度看这历史洪流,电影就变成了《戏梦巴黎》。雷奥、伊莎贝拉、马休分别代表了溥仪、婉容和文绣的前世。
首先,鉴于贝托鲁奇的个人审美,他对没落的贵族颓废之美相当钟情。
《末代皇帝》里有从紫禁城宫墙、帷幔、器皿渗透出的厚重历史感;《戏梦巴黎》里就出现从典型法式家居、复古装潢、琐碎家什里透出的华丽随意氛围。
其次,两男一女、两女一男的三人行在两部影片里并行不悖。
《末代皇帝》里用溥仪、婉容、文绣的三人“船戏”体现纯“性”美好,人性可爱;《戏梦巴黎》的三X情节就更加炉火纯青,床上、帐篷里、地板上、甚至被伊莎贝拉经血染红的浴缸中,随处可见。
再来细看下片中人物:
溥仪与雷奥
如果贝托鲁奇想在三人行中有个人物侧重,那溥仪与雷奥无疑就是那个主角中的主角。他们所代表的是沦陷到时代漩涡中,不得脱身的那群人。溥仪自不用说,他的身份决定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特殊的历史地位曾让他天真地认为自己有改写历史的资本,而实际上,这个地位反倒将他变成各方势力权利争夺的工具,溥仪是想脱身而不得。
雷奥又何尝不是如此。1968年巴黎的“五月运动”爆发时,( 1968法国电影图书馆的创办人朗格卢瓦被文化部长解职,特吕弗、戈达尔、布雷松、雷奈、夏布罗尔等法国知名电影人率数千群众上街抗议。 )贝托鲁奇是不是身处其中我不知道,但深受摇滚乐,文艺电影,性解放运动,反战思潮影响的雷奥却毫无疑问是特吕弗的忠实拥趸, 作为愿意在电影中沉沦到忘记现实的雷奥,跟着自己心爱的导演,上街示威,去抗议种种不平,他热衷并乐此不疲。 可以说,不同与溥仪的身不由己,雷奥是主动地陷入自己的狂热梦想里不愿醒来,然而,等着他去面对的是——新秩序建立起来,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吗? 梦想家的梦想与巨大且强悍的现实相撞之后,又会得到什么呢?雷奥只有亲历这些破碎和幻灭,他才能更走进溥仪,溥仪将会是他的后半生。
婉容与伊莎贝拉
婉容与伊莎贝拉都是爱神,她们为爱生,也为爱死。
而当爱情与时代潮流产生冲突,当所爱的人被历史洪流冲走不见,婉容和伊莎贝拉疯了。
婉容爱爵士、爱钟表、爱时髦、爱美.....但她最爱的是所有溥仪所爱。
伊莎贝拉爱电影、爱特吕弗、爱摇滚乐.....但她最爱的是所有雷奥所爱。
婉容的疯是因为她虽然知道溥仪的复辟梦荒唐,仍愿意为他生继承人,当刚出生的孩子被日本人杀死,她疯了。伊莎贝拉的疯表现在她为服从雷奥的惩罚,向马休献出处女之身;她为了保住和雷奥的幸福时光,背着两个男孩儿,放煤气企图自杀;计划被打败后,她又不顾死活地追随雷奥,在抗议人群里向警察仍炸弹。
伊莎贝拉难道真心认同雷奥,也一样执迷与新制度的建立?伊莎贝拉真的和雷奥一样,心甘情愿将电影和现实混淆?甚至伊莎贝拉是否真心喜爱那些电影和音乐?不一定吧。伊莎贝拉总摆出副最酷最有思想的前卫女孩儿模样,骨子里却是愿为所爱奉献一切的断臂维纳斯。这样的伊莎贝拉和婉容,从找到一生所爱那刻起就注定悲剧。
文绣与马休
文绣与马休分别代表着三人行中最能以局外人身份看时事,最容易抽身而退的那个。
可能看到这里,你会质疑,马休在雷奥和伊莎贝拉冲进抗议人群时,保持的态度是冷静旁观不掺合的,这与文绣热血的与溥仪离婚,自由淋雨、拥抱新生怎么会一样?
可在电影鲨看来,这恰恰是贝托鲁奇的“人生不值得”啊!
电影鲨有种直觉,当1968年的贝托鲁奇看着自己的电影同行,特吕弗、戈达尔等与警察发生冲突,贝托鲁奇是震惊和怀疑的。震惊的是这些陶醉与自己电影的艺术家们是如此沉迷梦想和电影的世界(就像《戏梦巴黎》里的雷奥兄妹)怀疑的是他们如此这般拿自己的梦想与现实碰撞,结果是否能如他们所愿呢?(就像贝托鲁奇自己选择站在马休的旁观立场。)
无论是马休的冷静还是文绣的热血,无论是溥仪的后知后觉还是雷奥的无知者无畏,无论是前世的《末代皇帝》还是今生的《戏梦巴黎》......这几个年轻人再怎么折腾都不过化身为代潮流中的一粒沙子、一颗水滴、一个傀儡、一件牺牲品,历史自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谁也不能真正改变什么。倒不如像那两位只以“爱”为生存必须的婉容和伊莎贝拉,既然人间不值得,那就让我们尽情地挥霍情感,浪费人生才是正经!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