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春节起源与何时,是哪个时期开始的
汉族春节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应该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
“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年、旧历年。日本阴历天保暦在明治维新后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阳历计日,原来的阴历便称之为旧暦,人民的庆祝活动也只在西历元日起的三天国定假日。
最后,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起源于哪个朝代它的作用是什么
春节起源于哪个朝代,有多种说法。如殷商祭神祭祖之说,也有西汉武帝之说。
但最可信的是虞舜之说,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时,唐尧禅位于虞舜,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初一。舜带领群臣祭拜天地正式成为天子,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这也是春节的起源。
其作用却实很大,在一年内能分为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在农耕时代是必不可少的。再说了,我们可根据新年知道自己又长了一岁。
古代有“春节”吗“春节”是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春节,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在古代,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由祭祀活动开始的,逐渐演变至今。古代,人们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动物,家家户户燃烧竹子,以发出的爆破声,赶跑年。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活动。
春节,是一年年岁之首。春节又叫新春,新禧,新年,大年等,俗称度岁,过岁,过年,过大年等。
在古代,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王爷,就开始准备忙年了,买过年用的东西,一般到正月十九年才算过完。而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忙的人最多正月十五,忙一点的人,过了正月初五,就算把年过完了。
在夏商时期产生了夏历,一年划分了完整的十二个月,第一个月的开始,也叫年始,而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一直沿用至今。春节活动很早就有了,但是是从周朝才有了年的说法。
个人观点。祝大家新年快乐!
春节最早源于哪个朝代又有哪些风俗习惯
春节源于哪个朝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虞舜说,有殷商祭神祭祖说,有西汉武帝说,至于哪种说法准确,因为时间太悠久,已经无法确定了。
虞舜说是历史最悠久的关于春节来源说法,传说四千多年前,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登级坐殿的这一天,正好是阴历的大年初一,他率领群臣祭拜天地继位为天子,这便是新年的由来,也就是春节的开始。
春节又叫年,传说远古时候年是一种野兽,年兽长得形貌狰狞,生性凶残,而且口味繁杂,上至飞禽走兽,下至鳞介虫豸,无一不吃。他有一个特别的爱好,一天换一种口味,人的口味也是他喜欢吃的。年兽很凶猛,各种动物都怕他,人类更是谈年色变。但人终究是人,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他发现了年的活动规律,也发现了年兽的喜好与恐惧。年吃人的时间,正好是春节那几天,所以对人类而言,这几天就叫年关。年最怕响动,最怕火光,所以人类发明了爆竹。因为年那几天要吃人,所以一家人要守夜,防备年兽的袭击。因为吉凶难测,所以人类要祭祖,求祖宗保佑度过年关。因为害怕,所以许多人拥挤在一起共同壮胆。一直到天亮,没有遭到年兽的袭击,人们就互相祝福庆祝,久而久之称为拜年。
过年的风俗,是逐渐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有的起源于虞舜时期,有的起源于夏商周时期,有的起源于春汉时期甚至更晚。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最早的春节是哪一年
虽然中国人过新年的传统有四千年的历史,但“春节”这个词出现得时间并不长。
如果只单纯说“过春节”,还是民国以后的事。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农历,这是一种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的历法。
农历是以一个月相的朔望作为月的长度,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太阳回归年相适应。
我们知道公历是以耶稣基督出生那一年为公元元年,那么农历元年又是哪一年?
农历是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算起来今年是农历4716年。
《晋书·历志》:“炎帝分八节而始农功,轩辕纪三纲而阐书契,乃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余,述而著之,谓之《调历》。是故历法之作由来尚矣。“因为农历比公历早2697年,所以只要用公元年份加上2697,即可以得到农历年份。
在农历历法中,春节指的是新年,最开始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新年伊始,后来才改成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的。
这一改变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规定从那年起,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年首”,称为“元旦”(不是现在公历一月一日的元旦),过年的日期由此固定。
“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时间跨度也很长,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之后才结束。
在过年期间,人民往往要祭祀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将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一年的开端,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
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传统农历并用的记年政策,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4609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公历、农历并用,使中华民国能与国际上的纪年习惯接轨。
可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习惯过农历,这一规定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有一些省份还是习惯农历,对公历并不感冒。
因此,1914年1月,袁世凯规定给予公历、农历的新年不同称呼,公历新年第一天称“元旦”,农历新年第一天称“春节”, 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所以接下来的公历1914年1月26日,成为中国人的第一个“春节”。
相比于固定的“元旦”,农历“春节”在公历上的日期变化很大,最早的如1966年,那年公历1月20日就过春节了;而1985年的春节出现在2月20日,是最晚的春节。两者时时上相差一个月。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乃至中华文化圈的共同盛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我们一定要发扬传承下去,不要让某国抢先注册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