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十五岁。
及笄和将笄是古代表示不同年龄的词语,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将笄之年是指古时十四岁的女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其他年龄的表示: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二三岁;
3、始龀(chen)七八岁;
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八九岁到十三四岁)
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三四岁到七八岁);
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束发:男子十六岁。
女子及笄之年是多少岁
女子及笄之年是15岁
及笄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jí jī zhī nián。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
成语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同类词语:
1、豆蔻年华,汉语成语,拼音是dòu kòu nián huá,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成语出处: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弱冠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ruò guàn zhī nián,意思是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
成语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3、碧玉年华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i yu nian hua,女子16岁,称碧玉年华。
成语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