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上联:无边落木萧萧下,如何对下联
-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 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
- 哪位“前辈”可以分析下号称古今七律第一《登高》的“平仄”韵律
上联:无边落木萧萧下,如何对下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
盖地枯枝滚滚来。
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而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路过。我必须强忍悲痛含泪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其实参阅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观点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偷一下懒,就不必劳神去写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遗憾的是,通观前面所有的回答,竟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为诗圣杜甫感到无比悲痛,也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杜甫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季,万物萧条,诗人恰又老迈多病,此时登高望远,意在排遣心中的烦忧,却不料所望远景反倒是勾起了诗人更多的愁苦。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长江上的景色。众所周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大件运输,特别是西南地区盛产的木材,都是走长江水道,抵两湖境内后,再由陆路运输北上中原等地。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的是长江上放江排的壮观景象。江排就是指长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壮观中暗藏着凶险,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会遭遇不测,也给沿江过往船只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上图为证,看看放排时的盛况:
像图中这样的木排体量,在古代的长江上只是小儿科。曾有史书记载,长江上的木排,在高峰期可绵延数十里而不见其尽头。我本人小的时候,也曾亲眼目睹过砍伐自秦岭的木材顺嘉陵江而下的壮观景象。而嘉陵江在重庆汇入长江,再往下走,就是夔州。我曾经在想,杜甫看到的木排,会不会是从嘉陵江放下去的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后,紧接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的凶险呼应了落木的凶险,长江汹涌奔腾的气势造就了无边落木的磅礴气势。造成这种视觉上的冲击效果,是由诗人所处的观景位置、长江在夔州境内的巨大落差共同实现的。一个“来”字表明诗人站在下游往上游看;一个“落”字写出了长江奔涌出盆地时形成的巨大落差。这两句明面上写景,实则是暗喻诗人自身命运的凶险:多病、潦倒、年迈、客居他乡。即使是在社会保障比较完善的今天,一个人身上兼具以上全部关键词,也是凶多吉少的。
杜甫之所以被称作诗圣,除了他为民请命,讴歌社会底层的疾苦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尊敬外,主要是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见长。所以,落木就是落木,不关落叶任何鸟事。况且,在秋季的长江两岸,其实仍然是山林葱茏墨绿,鸟鸣猿啸,跟北方的秋季完全是两码事。对了,昨天有网友在质疑某“著名诗人”怎么可能在冬天种蔬菜,我无言以对,只好站在自家楼上随手拍了一张照片给他看,告诉他那个“著名诗人”确实没有说谎。咱这里都入冬了,还照样山青水秀。目测我家所处的位置,跟那个“著名诗人”家所处的位置,在同一个纬度上,并且是在长江以北约200公里的地方。所以落叶跟长江边的大多数野生树种没有多大联系。
所以,读古诗不要想当然,而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意的都来点个赞吧。(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最后一张为川江木排)
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千古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唐代杜甫的《登高》,全诗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是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写。夔州位于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句意思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这一句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哪位“前辈”可以分析下号称古今七律第一《登高》的“平仄”韵律
问题:哪位“前辈”可以分析下号称古今七律第一《登高》的“平仄”韵律?
前言
登高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品, 被杜诗的研究专家明朝胡应麟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
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学习古人的律诗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从平仄 分析今古字音的不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中有三个字要注意:急、白、独。这3个字都处于必须平声的地方,可以判断在古代都是仄声,但是今天却发平声。
题主对于这首诗的平仄有疑惑,问题也就在这三个字。
急、白、独,是古代的入声字,入声字在今天普通话中分别进入了1、2、3、4。其中进入平声的这些字容易给读者造成困惑。
二、登高的格律
1、平仄与粘连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回【上平十灰】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来【上平十灰】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台【上平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杯【上平十灰】这首诗是标准严谨的七律,没有变格和拗句。
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第二个字平仄一致叫做粘连:清、边;尽、里;年、难。
2、押韵 唐韵与宋韵
首句仄起平收押韵,押唐韵的【灰】韵。在宋朝的平水韵中,灰韵属于上平第十部。
3、对仗 八句皆对
中间二联对仗是七律的基本要求,不过这首诗首联和尾联也对仗。“清初六家“之一,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说:
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查慎行这种说法不准确,这种诗体被称为宗楚客体,八句都对仗的五言诗是在南北朝就有了。七言诗八句对仗的诗杜甫也不是第一人,
在初唐有一位诗人开始写七言八句皆对的律诗,《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从题目看出这明显是一首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应制诗,作者当然是一位经常与皇帝出游的政府官员,不过这位官员的地位可不低,是曾经担任过宰相的宗楚客。后人把这种八句皆对的律诗称之为”宗楚客体“。
宗楚客似乎很陌生的一个名字,不过他的孙女婿很有名,叫李白。
结束语
唐朝七律第一的称呼,宋朝严羽给了崔颢《黄鹤楼》,明朝胡应麟给了杜甫《登高》,看过老街上面的介绍就应该明白,学习格律诗还是要以杜甫为楷模。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