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粟尺布》的典故,成语简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5 09:49:15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斗粟尺布》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个典故描述的是汉朝时期,淮南王刘安和他的弟弟衡山王刘赐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故事的大致情节是,刘安和刘赐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因为母亲是同一个女人,所以关系原本很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刘安想独占母亲的财产,而刘赐则想平分。为了争夺财产,他们甚至不惜诉诸法律。

在诉讼过程中,刘安和刘赐互相指责对方,争论不休。最终,汉武帝决定亲自审理此案。在审理过程中,汉武帝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斗粟尺布一样,各取所需,和睦相处呢?”刘安和刘赐无言以对,最终被汉武帝判定为各自有罪,被贬为庶人。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兄弟之间因为财产而反目成仇,不能和睦相处的情况。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亲情,不要因为物质利益而伤害彼此的感情。

成语简介

成语“斗粟尺布”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用来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的成语。这个成语的拼音是“du s ch b”,其含义深刻,常用于描述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

成语典故

成语“斗粟尺布”的典故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六子刘长少年丧母,吕后遵照刘邦的旨意,收养了刘长。淮南王英布因举兵叛乱,兵败被杀后,刘长被封为淮南王。

兄弟间的矛盾

刘长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异常骄横。孝文帝即位后,刘长更是有恃无恐,骄蹇数不奉法。作为兄长的孝文帝对他也十分放纵。由于刘长与辟阳侯审食其有宿怨,刘长以铁椎杀之,孝文帝宽赦不予治罪,这使得刘长更加骄横不法。

淮南王的谋反

刘长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为所欲为,乱杀无辜,乱送爵位,甚至把自己的车马装饰得跟皇帝的一样。后来,刘长竟派人南约闽越,北结匈奴,准备起兵谋反。刘长谋反的事败露后,帮着他谋反的人被杀头或被捕,刘长也被带到了长安。

孝文帝的处理

孝文帝免了刘长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号,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刘长绝食自杀。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便编了一首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成语的流传

根据这首民谣,后人引伸出“斗粟尺布”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家庭矛盾和兄弟纷争的普遍现象,也警示人们要珍惜亲情,避免因小利而损害家庭和谐。

成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斗粟尺布”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用以形容家庭或家族内部的矛盾和纷争。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就可以用“斗粟尺布”来形容这种不和谐的气氛。

成语的启示

成语“斗粟尺布”不仅是一个描述兄弟不和的成语,更是一种对家庭和谐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家庭生活中,要懂得珍惜亲情,避免因小利而损害家庭和谐。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矛盾和纷争,以实现和谐共处。

成语“斗粟尺布”源于古代,通过描述西汉时期淮南王刘长与孝文帝之间的矛盾,生动地反映了兄弟不和的现象。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提醒人们珍惜亲情,避免因小利而损害家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