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黥补劓》的典故,完璧归赵的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4 19:35:03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息黥补劓》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在古代中国,黥刑和劓刑是两种常见的刑罚方式。

黥刑,也称为刺字刑,是在犯人的面部或身体上刺字,以示羞辱和惩罚。这种刑罚不仅对身体造成伤害,还使犯人在社会上受到歧视和排斥。

劓刑,即割去犯人的鼻子,是一种更加残酷的刑罚。这种刑罚不仅对犯人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还使他们在社会上失去尊严和地位。

《息黥补劓》的典故描述了一个人在遭受这两种刑罚后,通过努力学习和自我提升,最终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故事。这个典故强调了个人努力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即使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刑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它提醒人们,刑罚应该以教育和改造为目的,而不是简单的惩罚和羞辱。通过教育和个人努力,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总之,《息黥补劓》的典故是一个关于个人努力和自我提升的故事,它强调了教育和改造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反思和批判刑罚制度。

一、成语起源

成语“息黥补劓”源于《庄子·大宗师》中的一段对话。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去拜见许由,许由问他尧为什么会帮助他。意而子回答说:“尧要我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又问他尧是怎样教他明白仁义与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这里的“息黥补劓”便是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

二、成语释义

成语“息黥补劓”原指修整面容的残缺,以恢复本来的面目。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比喻痛悟前非,改过自新。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成语典故

在《庄子·大宗师》中,许由问意而子:“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怎么知道造物者不会停止对我的惩罚,而是会给我重新修整面容,让我重新开始呢?这里的“息黥补劓”便是指造物者给予的重新开始的机会。

四、成语用法

成语“息黥补劓”在句子中通常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例如,宋·苏轼在《登州谢两府启》中写道:“策蹇磨铅,少答非常之遇;息黥补劓,渐收无用之身。”这里的“息黥补劓”便是指他通过努力改过自新,逐渐恢复了原本的价值。

五、成语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去拜见许由,许由问他尧为什么会帮助他。意而子回答说:“尧要我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又问他尧是怎样教他明白仁义与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这句话表明,意而子深知自己曾经犯过错,但他相信造物者会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勇于改过,重新开始。

六、成语意义

成语“息黥补劓”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改过的精神。它告诉我们,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但关键在于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走向更好的未来。

七、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息黥补劓”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承认,积极改正,不断追求进步。无论是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在社会交往中,这种精神都是我们应当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