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的典故出自《左传·桓公二年》。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为了扩张势力,派遣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为了保卫国家,亲自率领军队迎战。
在战斗中,鲁庄公的士兵们英勇善战,齐国的军队节节败退。齐国的将领见状,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们让士兵们故意装出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的样子,以迷惑鲁国的士兵。
鲁国的士兵看到齐国的士兵如此骄傲,便认为他们已经取得了胜利,于是放松了警惕。这时,齐国的将领趁机发动攻击,鲁国的士兵们措手不及,被齐国军队击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的人往往容易失败。因为他们的骄傲会让他们失去警惕,从而给敌人可乘之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轻易骄傲自满。
成语典故《趾高气扬》的由来与寓意
成语“趾高气扬”源于春秋时期楚国的一段历史故事,用以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故事背景与人物介绍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屈瑕本是个看重外表,且无自知之明的人。
屈瑕的骄傲与失败
由于对方盟国众多,屈瑕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屈瑕因胜利而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
斗伯比的预见与建议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时候,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一定会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楚王的恍然大悟与增兵
回宫后,楚王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听了楚王的话,认为伯比说得很有道理,也建议楚王应该赶紧派兵去援助,否则就来不及了。
楚王听了夫人邓曼的话,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但是已经晚了。
屈瑕的败亡与成语的流传
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而屈瑕则一点也不做戒备。结果遭到了罗军与卢濡的军队的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屈瑕也因战败而自杀身亡。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被后人流传着,而屈瑕走路的姿态,也被引申成“趾高气扬”这句话,比喻一个人傲慢自得,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中。
成语的寓意与启示
成语“趾高气扬”寓意着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人往往容易失败。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忘乎所以,否则最终只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