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入为出”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决定开支的限度。这个成语出自《礼记·王制》中的“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这里描述的是古代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即国家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时,必须考虑到当年的收入情况,并根据收入来安排支出。
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个人或家庭在财务管理上的谨慎和理性,强调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车发展的基础。
量入为出的起源与典故
量入为出,这个源自古代智慧的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理财哲学。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下面,我们就来探寻一下这个成语的起源与典故。
成语的出处
量入为出的出处可以追溯到《礼记·王制》。《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时期的戴聖编纂。在这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确定国家财政支出时,首先要衡量收入的多少,然后根据收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支出计划。
成语的典故
关于量入为出的典故,有一个与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卫觊有关的故事。卫觊,字伯儒,是曹操的属官,以才学著称。他曾被派往巴蜀地区联络益州牧刘璋。在途中,卫觊经过关中地区,发现当地由于连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国库空虚。卫觊敏锐地意识到,地方势力的强大将威胁到曹氏家族的利益。于是,他写信给曹操,建议加强关中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将领的权力。
后来,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明帝生性残暴,生活奢侈,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疾苦。卫觊再次上奏,指出国家还未统一,战争远未结束,若不重视开源节流,国家将衰败。他建议君臣同心协力,精确计算国库财力状况,并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支出限度。明帝并未采纳卫觊的建议,继续奢侈享乐。
成语的寓意
量入为出这个成语,寓意着合理控制消费,既要控制人们的消费欲望,又要控制并管理资产。这种理财哲学,不仅适用于国家财政,也适用于个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情况,合理安排支出,避免过度消费,实现收支平衡。
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量入为出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过度消费、盲目攀比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量入为出的理念提醒我们,要理性消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生活,避免陷入经济困境。
总之,量入为出这个成语,既是对古代理财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启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一理念,为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