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肓之疾》的典故出自《左传·成公十年》。故事讲述了晋景公生病,秦桓公派医生缓去给他看病。医生缓到达晋国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在景公的膏肓之间,一个说:“他是个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我们躲到哪里去呢?”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膏肓之间,他怎么奈何得了我们?”医生缓到达后,诊断说:“病在膏肓,药力无法到达,针力也难以施展。这个病恐怕无法治好了。”晋景公听了医生的诊断后,感慨地说:“真是良医啊!”后来,晋景公果然不久就去世了。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病情严重,难以治愈,或者比喻无法挽回的局面。在汉语中,人们常用“病入膏肓”来形容一个人病情危重,无法治愈,或者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膏肓之疾——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膏肓之疾”源于古代医学,用以形容病情严重,无法救治。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疾病认识的深刻,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成语的由来

“膏肓之疾”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年》。据传,春秋时期,晋景公患上了重病,请来了秦国名医缓。缓诊断后告诉晋景公,他的病已经深入膏肓,无法治愈。这里的“膏肓”指的是心脏与膈膜之间的部位,是古人认为药力无法到达的地方。
二、成语的演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膏肓之疾”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形容病情严重、无法救治的泛指。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被广泛运用,用以表达对病患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敬畏。
三、成语的文化内涵
“膏肓之疾”这一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它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古代,人们认为疾病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因此对待疾病持有敬畏之心。其次,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医学的探索和追求。在古代,医学水平有限,许多疾病无法治愈,因此“膏肓之疾”也成为了医学发展的一个象征。
四、成语的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膏肓之疾”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医学领域,它用来形容那些无法治愈的疾病;在政治领域,它用来比喻那些无法挽救的局势;在人际关系中,它用来形容那些无法修复的裂痕。
五、成语的启示
“膏肓之疾”这一成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我们要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次,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不畏艰难。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成语“膏肓之疾”源于古代医学,经过漫长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的探索和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勇于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