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不由衷》的典故,言不由衷的典故起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0 20:46:14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言不由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说话不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言辞和内心不一致。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左传·宣公十五年》。在这部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派使者到鲁国去,希望鲁国能出兵帮助他攻打齐国。鲁国的国君鲁宣公召集大臣商议此事。大夫仲孙蔑表示,晋国对鲁国并没有诚意,出兵攻打齐国只是晋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帮助鲁国。因此,他建议鲁国不要出兵。

鲁宣公采纳了仲孙蔑的建议,决定不出兵。为了维护与晋国的关系,鲁宣公还是派遣使者到晋国去,表示愿意出兵。使者见到晋灵公后,传达了鲁宣公的意思。晋灵公听后非常高兴,认为鲁国已经答应了出兵。

晋灵公的宠臣伯宗却对使者说:“你们国君的话,恐怕不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吧?他明明知道出兵攻打齐国对鲁国没有好处,却还是答应出兵,这分明是在敷衍我们。”

使者听后,感到非常尴尬,因为他知道伯宗说得没错。于是,他回到鲁国后,将伯宗的话告诉了鲁宣公。鲁宣公听后,感到非常羞愧,因为他的确是在敷衍晋国,而不是真心愿意出兵。

这个故事中,鲁宣公的言辞和内心不一致,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被称为“言不由衷”。后来,“言不由衷”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说话不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言辞和内心不一致。

言不由衷的典故起源

“言不由衷”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用以形容说话时并非真心实意,而是出于某种原因而说谎或掩饰真实想法。

典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曾子的贤人。曾子以诚实守信著称,他的言行一致,深受人们的尊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带着孩子去市场,孩子哭闹不止。曾子的妻子为了安抚孩子,便对孩子说:“你回去等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这话,立刻停止了哭泣。

曾子的妻子回到家后,看到曾子真的准备杀猪,便阻止道:“我只是骗骗孩子,你何必当真?”曾子却严肃地说:“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但他们的心灵是敏感的。如果我们欺骗他们,就会破坏他们的信任感。我不能言不由衷,否则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不良的榜样。”

曾子的这一举动,使得“言不由衷”这个成语流传至今。它告诉我们,说话要诚实,不能欺骗他人,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更要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言不由衷的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言不由衷”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用以形容那些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人明明不喜欢某件事情,却违心地说出相反的话,我们就可以说他“言不由衷”。又如,在职场中,有些员工为了迎合上司,可能会说出一些并非自己真实想法的话,这时也可以用“言不由衷”来形容。

言不由衷的启示

了解“言不由衷”的典故,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学会诚实待人,不说谎,不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其次,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尤其是对年幼的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总之,“言不由衷”这个成语,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内涵和意义却历久弥新。它提醒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诚实,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