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鸟萃棘》的典故,繁鸟萃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10 15:28:32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繁鸟萃棘》出自《左传·宣公十四年》。原文是:“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安归?”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有句话说:“怕头怕尾,身体还能剩下多少?”又说:“鹿死的时候不会选择声音。”小国侍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么小国就相当于大国的人;如果大国不以德相待,那么小国就相当于鹿。到了危急关头,哪里还顾得上选择?命运无法预测,也知道小国将要灭亡了。小国将要去哪里?

这段话比喻小国处境困难,就像鹿在危急关头不顾一切地奔逃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典故来形容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不顾一切地寻求出路,或者形容一个国家在面临外来压力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繁鸟萃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繁鸟萃棘”源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天问》,其意蕴含深刻,寓意着暗中做坏事终究是掩盖不住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繁鸟萃棘”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天问》中,原文为:“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这里的“繁鸟”指的是众多的鸟儿,“萃棘”则是指聚集在酸枣树上。屈原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即使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坏事的人也会受到众人的监督和谴责。

成语“繁鸟萃棘”的寓意是,暗中做坏事的人虽然暂时可以逃避众人的视线,但终究无法掩盖其行径。正如鸟儿聚集在酸枣树上,虽然看似隐蔽,但仍然无法逃脱其他鸟儿的注视。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诚实守信、光明磊落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发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楚辞·天问》等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道德的坚守。成语“繁鸟萃棘”正是他在这部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道德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繁鸟萃棘”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不仅限于揭露坏人坏事,还引申为揭露一切虚伪、丑恶的行为。

成语“繁鸟萃棘”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揭露坏人坏事、批评不良风气等方面,人们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例如,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人们会用“繁鸟萃棘”来形容那些试图掩盖罪行的人,强调他们的行为终究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

成语“繁鸟萃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敢于揭露不良风气,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成语“繁鸟萃棘”源于屈原的《楚辞·天问》,寓意着暗中做坏事终究是掩盖不住的。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道德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铭记这个成语,做一个诚实守信、光明磊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