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如鸡肋》的典故,成语典故——《味如鸡肋》的由来与寓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9:43:00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味如鸡肋”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典故讲述的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故事。

在汉中之战中,曹操和刘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曹操虽然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刘备却占据了汉中的大部分地区。曹操的将领们纷纷建议撤退,但曹操犹豫不决。在一次与刘备的交战中,曹操的军队遭遇了挫折,曹操感到非常沮丧。这时,他的谋士杨修提出了一个建议,说:“丞相,现在汉中的形势已经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退兵,保存实力,以图后事。”

曹操听后深以为然,于是决定撤退。后来,人们就用“味如鸡肋”来形容一件事情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得不偿失,不值得投入过多的精力。

此外,这个典故还引申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件事情虽然没有什么价值,但又不忍心放弃。

成语典故——《味如鸡肋》的由来与寓意

成语“味如鸡肋”源于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也揭示了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微妙心态。

故事背景

公元217年,刘备派兵进攻汉中,经过激战,刘备军成功击败了曹魏守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这一胜利使得刘备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而曹操则不得不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汉中,意图夺回失地。

成语的由来

曹操大军抵达汉中后,发现黄忠等蜀军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使得曹军难以展开有效的攻势。双方在汉中城外对峙了几个月,曹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在用饭时,发现菜中有一碗是鸡肋骨做的汤。他注视着鸡肋,若有所思。这时,他的亲信夏侯惇来请示当夜的口令,曹操随口说了“鸡肋”二字。

杨修的洞察

在营中办理文章、事务的主簿杨修听到“鸡肋”的口令后,立刻收拾行装,准备动身。众人不解,问他为何如此。杨修回答说:“你们都知道,鸡肋这东西丢弃它可惜,但吃起来又没有什么肉。以它来比喻汉中,不攻下来可惜,但攻起来又不那么容易。所以我知道魏王打算退军了。”众人听了将信将疑,但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师,大家这才信服。

成语的寓意

成语“味如鸡肋”后来被用来比喻对某一事物兴趣淡薄或只有很少实惠。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事物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觉得事物有价值,不舍得放弃;另一方面又觉得事物无趣,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这种心态在现实生活中也颇为常见,如对待一份工作、一段感情或一个项目等。

成语的影响

成语“味如鸡肋”自诞生以来,便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表达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常用语。它不仅丰富了汉语成语的宝库,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成语“味如鸡肋”的故事,既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风云,也揭示了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的微妙心态。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面临许多类似的选择,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的价值,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