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折其肱》的典故,三折其肱——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9:39:25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三折其肱》的典故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鲁国大夫叔孙豹在晋国的一次外交活动中,晋国的范宣子(士匄)询问叔孙豹的治国策略。叔孙豹回答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祀,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叔孙豹在这里强调了德、功、言三者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三者才能长久地流传下来,使一个人不朽。

范宣子听后,又问叔孙豹如何处理国家事务。叔孙豹回答说:“豹之业及《诗》《书》,未尝敢坠,故不敢及。”意思是说,他一直在学习和传承《诗》《书》等经典,但还没有达到能够处理国家大事的水平。

范宣子听后,对叔孙豹的回答表示满意,并称赞他说:“不有是事,其能终乎?”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情(指叔孙豹的学习和传承经典),国家怎么能长久呢?

叔孙豹听后,回答道:“豹之业,及《诗》《书》,未之学也。二三子请皆赋《诗》。”意思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掌握《诗》《书》等经典,需要向其他人请教和学习。

叔孙豹用“三折其肱”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学习过程。他说:“三折其肱,其犹未伤。”意思是说,他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并没有因此受到伤害。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仍然能够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三折其肱——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三折其肱”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成语“三折其肱”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有人指出,战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民众是否支持。如果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然不会支持他们。而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

在这个背景下,“三折其肱”这个成语应运而生。它比喻一个人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之后,能够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最终成为行家里手。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臂的人,在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折臂的原因、治疗的方法,从而成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

成语“三折其肱”所蕴含的哲理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只有经历过多次挫折,我们才能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正如古人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学习“三折其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三折其肱”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挫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