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典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的典故解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9:21:51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泰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高大的山,是因为它不拒绝任何土壤,不论大小,都愿意接纳。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也是告诫人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拒绝任何微小的贡献或帮助,因为正是这些微小的贡献或帮助,才能汇聚成伟大的事业。

具体来说,这句话是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晋国的大夫范宣子与楚国的大夫子重讨论晋国与楚国的关系时所说的。范宣子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他用泰山和河海来比喻晋国,表示晋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不拒绝任何微小的贡献或帮助,而是愿意接纳所有愿意为晋国做出贡献的人。这句话也表达了范宣子对于晋国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典故告诉我们,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拒绝任何微小的贡献或帮助,因为正是这些微小的贡献或帮助,才能汇聚成伟大的事业。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对于国家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书的典故解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出自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本文将深入解析这句话的典故背景和深远意义。

《谏逐客书》是李斯在秦王政下令逐客时,为了劝阻秦王而写的一篇奏章。当时,秦国正处于统一六国的关键时期,国内政治斗争激烈。一些宗室贵族担心客卿的增多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于是鼓动秦王驱逐客卿。李斯作为客卿之一,深知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因此写下这篇谏书,力陈逐客的危害。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是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来比喻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泰山之所以高大,是因为它不拒绝任何土壤;河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它不排斥任何细流。同样,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也需要接纳各种人才,不论其出身和地位。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强调包容和接纳的重要性。泰山和河海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不拘一格,接纳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同样,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也需要包容各种人才,不论其出身和地位。这种包容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正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应该善于接纳各种人才,发挥他们的才能,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李斯的《谏逐客书》在当时对秦王政产生了重要影响。秦王政在阅读了李斯的谏书后,意识到逐客的危害,最终撤销了逐客令。这一事件也体现了李斯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文采。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句话,也因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名言,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就需要具备包容和接纳的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