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受大走”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xiǎo shòu dà zǒu,意思是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这个成语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具体典故如下:曾子在耘瓜时误斩了瓜根,他的父亲曾晳非常生气,拿起大杖打他的背,曾子被打得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他醒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站起来,走到父亲面前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力教训我,您没有受伤吧?”然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弹起琴来,想让父亲听到,知道他没有受伤。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告诉门徒们不要让曾参进来。曾参自己认为没有错,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从前瞽瞍有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瞽瞍,总是想让他待在身边,即使瞽瞍想要杀他,也找不到机会。”
小受大走的由来与内涵
“小受大走”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教义。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成语的由来、内涵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影响。
一、成语的由来
“小受大走”的成语故事,最早见于《孔子家语·六本》。据记载,古代有一位名叫曾参的孝子,因为种瓜时误点,被父亲用杖子打了一顿。曾参挨打后,虽然身体受伤,但他的态度却十分恭敬,没有怨言。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的孝行表示赞赏,并提出了“小受大走”的观点。
二、成语的内涵
“小受大走”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在儒家思想中,这一成语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强调的是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在儒家看来,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具体来说,“小受大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尊重父母的权威。在古代社会,父母是家庭的权威,子女应当无条件地服从父母的教导和管教。
忍受父母的责罚。在成长过程中,子女难免会犯错误,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有时会进行适当的责罚。子女应当学会忍受,不抱怨、不反抗。
保持孝心。无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如何,子女都应当保持一颗孝心,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
三、成语的影响
“小受大走”这一成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了人们评价子女是否孝顺的重要标准。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孝子贤孙都以“小受大走”为榜样,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同时,这一成语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常用典故,许多诗词、小说、戏剧等都以“小受大走”为主题,歌颂孝道、弘扬美德。
“小受大走”这一成语,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内涵和价值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孝道依然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小受大走”的精神,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小受大走”这一成语,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刻铭记孝道,关爱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