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而忘私》的典故,公而忘私——古代贤者的崇高境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6:48:26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公而忘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为了公共利益而忘记个人私利。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贾谊传》中的典故。

在《汉书·贾谊传》中,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的安危,多次上书劝谏汉文帝,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建议。他的建议往往遭到权贵的反对,甚至被诬陷为“离间君臣”的罪名。尽管如此,贾谊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公而忘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们应该敢于承担责任,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

公而忘私——古代贤者的崇高境界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无数贤者,他们以公而忘私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公而忘私”这一典故,更是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典故起源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据记载,孔子在鲁国为官时,曾遇到一位名叫颜回的年轻人。颜回家境贫寒,但他却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孔子对颜回的品德十分赞赏,便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的心思三个月都不偏离仁爱之道,而其他人则只能做到一天或一个月。孔子在这里用“公而忘私”来形容颜回的高尚品质。

典故内涵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内涵。它强调的是个人在面对公私利益时,能够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个人利益置于次要地位,甚至完全忘记个人利益。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历史人物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都践行了“公而忘私”的精神。如东汉时期的张衡,他发明了地动仪,为我国地震预报作出了巨大贡献;唐代诗人杜甫,他关心民生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他编纂了《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旨在警醒世人,弘扬正气。

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公而忘私”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公而忘私”,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担当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

严守纪律规矩,做到廉洁自律,不谋取私利。

关心民生疾苦,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公而忘私”这一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瑰宝。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