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附饱扬》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句是“民饥附,民饱扬”。这个典故讲述的是齐宣王时期,齐国的人民在饥荒时期依附于国家,而在丰年时则离弃国家,不再忠诚。这反映了人民在困难时期对国家的依赖,以及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们在困难时期寻求帮助,而在得到帮助后却忘恩负义,不再回报。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他人的帮助,不要在得到帮助后忘恩负义。
饥附饱扬——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饥附饱扬”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那些势利小人,他们在他人失意时依附,得志时则远走高飞。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
一、成语的起源
“饥附饱扬”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吕布传》。其中,“附”意为依附,归附;“扬”意为飞扬。成语的意思是,不得志时便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
二、成语背后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前燕王儿子慕容垂因受到排斥,便去投奔亲秦王苻坚。苻坚对他十分隆重地接待,但宰相王猛却认为慕容垂有雄才大略,应该杀了他。苻坚并没有听从王猛的建议。
权翼则认为慕容垂就像饥饿的老鹰,吃饱了就会离开。后来,慕容垂果然成为后燕的第一位君主。这个故事成为了“饥附饱扬”成语的典故。
三、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饥附饱扬”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来形容那些势利小人。它既可以作谓语、定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态度。
例如,在《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中,有“满少卿饥附饱扬,焦文姬生雠死报”的描述,用以形容满少卿的势利行为。
四、成语的相近词和反义词
与“饥附饱扬”相近的成语有“饥附饱扬”,而与之相反的成语则是“忠贞不渝”。前者形容势利小人,后者则形容忠诚可靠的人。
五、成语的演变和影响
“饥附饱扬”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势利小人。
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警惕那些在困难时依附,在顺利时离去的人,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
成语“饥附饱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势利小人,坚守自己的原则,做一个忠诚可靠的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牢记这个成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品质、有担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