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是:“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这句话的意思是毛遂一到楚国,就使得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还要尊贵。后来人们用“重于泰山”来比喻某个人的功绩或影响极其重大,就像泰山一样重要和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贡献、地位或影响极其重要,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赞扬那些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表达对他们的高度敬意和感激之情。
重于泰山的典故起源与内涵
“重于泰山”这一成语,源自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司马迁与《史记》的艰辛历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夏阳人,自幼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继承父志,担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皇家图书典籍,为后来的《史记》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司马迁专心著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领兵抗击匈奴,不幸被俘投降。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触怒汉武帝,被处以腐刑。面对巨大的痛苦和侮辱,司马迁没有放弃,他强忍痛苦,继续完成《史记》的创作。
在给朋友的信中,司马迁谈到了对死的认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也成为了“重于泰山”这一成语的出处。
“重于泰山”的内涵与意义
“重于泰山”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比泰山还要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它所蕴含的内涵,是对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在司马迁看来,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义却大不相同。为了正义、为了人民利益而死,其价值比泰山还要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人,其死则轻于鸿毛。
这一成语在后世被广泛运用,用以形容那些具有高尚品质、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他人付出,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重于泰山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弘扬“重于泰山”的精神。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追求高尚品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重于泰山”的教诲,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具有真正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坚定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重于泰山”这一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这一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