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形于色》的典故,义形于色的起源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6:20:59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义形于色》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脸上的神色表现出内心的正义和刚毅。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故事。

故事中,吕布曾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在关键时刻,吕布却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刘备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他找到了吕布,并质问他为何背叛自己。吕布在回答时,脸色变得非常难看,表现出内心的羞愧和不安。刘备看到吕布的脸色,就知道他已经后悔了,于是便原谅了他。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错事之后,内心的羞愧和不安会表现在脸上,也就是“义形于色”。

义形于色的起源与演变

义形于色,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其含义丰富,既体现了正义之气的显现,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愤慨与坚定。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成语的起源

成语“义形于色”最早见于《公羊传·桓公二年》。其中记载了孔父正色而立于朝,使得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的故事。孔父的正义之气显现于神色,因此被赞誉为“义形于色”。这个故事成为了成语的典故,用以形容心怀正义愤慨而流露在脸上的神态。

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义形于色”的含义逐渐丰富。在《三国志·吴志·张昭传》中,张昭每次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这里的“义形于色”不仅指正义之色现于颜面,还包含了义愤的心情显露在脸上的意思。

成语的用法与近义词

成语“义形于色”在句子中常作定语、状语,用以形容人物的神态。其近义词有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义愤填膺等,这些词语都与正义、愤慨等情感相关。而其反义词则包括无理取闹、心怀叵测、理屈词穷等,这些词语则与不义、狡诈等负面情感相关。

成语的典故故事

除了《公羊传》和《三国志》中的故事外,成语“义形于色”还有其他一些典故。例如,魏文帝称帝时,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虽然欣逢盛世,但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义形于色”的含义。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义形于色”依然被广泛使用。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在正义面前毫不妥协、坚定立场的人。例如,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勇敢的记者、律师等职业人士,他们在面对不公时,义形于色,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

成语“义形于色”源于古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其含义愈发丰富。它不仅体现了正义之气的显现,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愤慨与坚定。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提醒我们要坚守正义,勇敢面对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