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举措失当”的意思是指行动措施不得当。这个成语的典故与秦始皇有关。
秦始皇在位的第26个年头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统一了度量衡。之后,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巡游,一方面是为了祭祀名山大川,另一方面是为了扩大他的声威,给那些亡国贵族们施加压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游到泰山进行封禅典礼,随后又登上了琅邪台(今山东胶南县内)。他在那里停留了三个多月,并下命令修筑了琅邪台,立碑刻石,搞了一个《琅邪台石刻》。碑文中写道,秦始皇关心百姓疾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制定了各项符合百姓要求的法令法规。各郡县地方官吏也能分工合作,“举措必当”。
尽管秦始皇在碑文中吹嘘他的“举措必当”,实际上他的许多措施并不得当,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苦难。因此,后人用“举措失当”来形容行动措施不得当的情况
举措失当——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举措失当”源于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
一、成语的起源
成语“举措失当”最早见于《管子·禁藏》,原文为“举措不当,众民不能成。”这里的“举措”指的是举动、措施,“不当”则是指不得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行动措施不得当,就无法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响应。
二、成语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举措失当”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最初,它主要用来形容行动措施不得当,导致事情无法顺利进行。后来,这个成语的含义进一步扩展,用来形容任何行为或决策的不当之处。
三、成语的典故
关于“举措失当”的典故,有一个与秦始皇有关的故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经常巡游各地,祭祀名川大山,并在各地刻石立碑,宣扬自己的功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游到泰山进行封禅典礼,随后又登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内)。他在那里停留了3个多月,下令修筑了琅邪台,并立碑刻石,制作了《琅邪台石刻》。
碑文中写道:“秦始皇关心百姓疾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制定了各项符合百姓要求的法令法规。各郡县地方官吏也能分工合作,举措必当。”这里的“举措必当”意味着对地方事务的安排、措施都很得当,符合民心。
秦始皇在位期间,虽然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但他的统治手段却十分严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举措必当”这个说法虽然表面上看似赞誉,实则暗含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举措必当”逐渐演变为“举措失当”,用以形容行动措施不得当,导致不良后果。
四、成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举措失当”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行动或决策上的失误。它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使用,例如:“由于他在外事活动中举措失当,因此被调离外事部门。”
五、成语的启示
成语“举措失当”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行动和决策都应谨慎,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成语“举措失当”源于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了解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