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逼人》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排调》。
原文: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殷有一参军在坐,云:“官甚可厌,明公亦甚可厌。”桓云:“君奈何共殷荆州作此语?”答曰:“相公甚可厌,参军亦甚可厌。”桓公作色曰:“何物参军,乃敢尔!”参军曰:“公甚可厌,参军亦甚可厌,我不可厌,明公亦不可厌。”桓公曰:“尔不可厌,我亦不可厌,卿可厌,我亦何可厌?”参军曰:“奉使甚可厌,见使亦甚可厌,非奉使甚可厌,非见使亦甚可厌,公是奉使,我是见使,公可厌,我亦何可厌?”殷、桓遂笑之。
翻译:桓南郡(桓玄)与殷荆州(殷仲文)聊天时,一起作了“了语”(一种文字游戏)。殷仲文的一位参军也在场,说:“官职(职位)很可厌,明公(指桓玄)也很可厌。”桓玄问:“你怎么敢和殷荆州说这种话?”参军回答:“相公(指殷仲文)很可厌,参军(指自己)也很可厌。”桓玄生气地说:“什么参军,竟敢这样!”参军说:“公(指桓玄)很可厌,参军(指自己)也很可厌,我不可厌,明公(指殷仲文)也不可厌。”桓玄说:“你不可厌,我也可以不厌,你为什么可厌,我为什么可厌?”参军说:“奉使(指派遣)很可厌,见使(指被派遣)也很可厌,不是奉使很可厌,不是见使也很可厌,你是奉使,我是见使,你可以厌,我为什么可厌?”殷仲文和桓玄于是都笑了。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咄咄逼人——成语的由来与演变
成语“咄咄逼人”源于晋代文学家卫铄的一封信件,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表达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等情感的重要词汇。
成语的出处——《与释某书》
“咄咄逼人”的成语故事最早见于晋代卫铄的《与释某书》。在这封信中,卫铄提到自己的弟子王逸少,称赞他学习卫真书的能力,用“咄咄逼人”来形容其技艺高超,令人惊叹。
成语的典故——东晋名士的聚会
东晋时期,玄学盛行,名流之士时常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其中,桓玄、顾恺之、殷仲堪是当时有名的人士,三人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饮酒、聊天。在一次聚会中,他们玩起了文字游戏,要求每人吟一句诗,描绘一个惊险的情境,谁描绘的情景最危险谁就获胜。
成语的演变——从文字游戏到日常用语
在这次聚会中,殷仲堪的参军提出了一个更为惊险的情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句话不仅描绘了一个危险的场景,也体现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从此,这个成语逐渐从文字游戏走向了日常用语,成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等情感的重要词汇。
成语的内涵——气势汹汹与盛气凌人
成语“咄咄逼人”中的“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态度傲慢、气焰嚣张的人。同时,它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带来压力。
成语的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在句子中,“咄咄逼人”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例如:“他的态度咄咄逼人,让人难以接受。”(谓语),“这位领导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望而生畏。”(定语),“面对咄咄逼人的形势,我们必须要保持冷静。”(状语)
成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咄咄逼人”的近义词有“盛气凌人”、“气势汹汹”,反义词有“和颜悦色”、“温文尔雅”。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成语的语义场,使人们对“咄咄逼人”这一成语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成语的传承与发展
成语“咄咄逼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不仅用于形容人的态度,还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
成语“咄咄逼人”源于晋代,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魅力。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成语,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