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对于“寒衣节”,你了解多少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又称“祭祖节“。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日祭扫,纪念逝去的亲人,谓之送寒衣。
相传送寒衣源于秦始皇时期。当时有对夫妻,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妻子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得知丈夫己死被埋于城墙之下,悲痛欲绝,哭倒长城……千百年来这段悲伤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寒衣节“烧纸钱的传说,更是一个精明人促销大捷的美丽传说。
据不完全可靠传说,蔡伦的哥哥蔡莫看到弟弟造低有利可图,夫妻俩也开了一家纸坊,但做出的草纸质量不好,少有人购买,俩口子着急。急中生智,俩人自导自演了一出烧纸化钱还魂一幕,让邻里见到烧纸让他老婆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十传十,十传百,不几天他们家堆积草纸被抢购一空。所以每逢送亡灵祭祠先人,就有买些草纸烧灰化钱招亡灵的习俗。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一个送寒衣一个送纸钱,虽都是杜撰的典故,但都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华夏民族表达感恩的一种重要方式。
寒衣时节祭先人,
继承传统不忘恩。
纸烟风送达天堂,
寄银捎书保安康。
有的人在阴历十月一日寒衣节时烧纸,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阴历的十月一日,是中国的寒衣节。也是继清明节之后,一年内再一次上坟的日子。一大早,我和妻子就吃饭完毕,驱车向邢台县董家沟村而去。
我家的老坟在村北的四里沟旁边,依山傍水,十分秀丽。我爷爷奶奶埋在这里,我的父母亲也是埋在这里的。
我对爷爷奶奶印象不太深,只记得人们说,我奶奶很能干,在农忙时,每天领着我的姑姑和我母亲起五更,睡半夜的在地里干活。
我爷爷是一个干瘦老头,留着长长的胡须。每次吃饭时他都会坐在院子里的天地桌的石凳上,饭菜放在石桌上。别的都没有什么记忆,只记得每一次吃肉时的情境。
爷爷没有牙,吃肉时咬不烂。我们都会等他把肉咀嚼的没有肉味时,就会让给我们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吃的津津有味呢。
我的妈妈很难,一生中养了五男五女十个孩子,别说干活了,就是缝缝补补的就可以让她彻夜难眠了。她平时会把好东西让给我们吃,只是在坐月子时才能吃一点鸡蛋和白面。
那一年,我母亲吃鸡蛋,我就站在一边看,一直呆呆的看。妈妈剥开一个鸡蛋递给了我。我怕被抢一样一下子塞进了嘴里。
也许是吃相太难看了吧,妈妈大声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声音停了下来,再看妈妈时,见她脸上挂满了泪滴。
那时候家里太穷了,大哥上大学,大姐上高中,一家十几口人,就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吃饭。父亲一生中,不入党,不入团,只想当个饲养员。因为饲养员等白天牲口出去干活时,他可以有功夫照顾家,并且造肥再挣一份工分。这样下来,他一个人的工分能顶两个人的啊。
看着眼前的袅袅烟火,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那种思念的心情,还真的会以泪洗面呢?
父母的恩情不能忘,每年给他们烧烧纸,扫扫墓,对绵怀先人,激励后者,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呢!
寒衣节上坟和清明节上坟有什么不同
农村人就站在农村的角度上,来说一说寒衣节上坟和清明节上坟的不同之处吧。
清明节是处在春暖花开,万物竞生的春天,春耕春种的季节随后就要开始了。农事谚语说的好: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也就是说,农村人要进入春季劳作的农忙时节;此时备好香纸、供品,到先人的坟前进行祭拜。把过年后的生活状况,以及春耕春播的打算,向老人们细述告知。让老人在那边放心,不要挂念家人子孙;还要告知先辈们,因农事较忙,不能常来看望,求得先人原谅,等到夏粮收获完成时,再来向老人家报平安。
农历的十月初一也叫寒衣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来上坟,祭拜已故的亲人。在农村,秋收秋种基本结束了,此时天气也渐转凉,备好香烛纸钱,来到先人的坟前,告诉他们:天气转凉,要及时添加衣物,做好过冬准备。再把秋季粮食丰收的喜讯一并转告,让他们也分享丰收的喜悦;顺便把秋种的事情也说于老人家,让他们尽管放心。
以上就是寒衣节上坟和清明节上坟的不同,也是种地人的拙笔浅见。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好的,主妇来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一个传说故事!
东汉明帝时,有个穷秀才叫尤文一,尽管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可当时还不兴科举考试,由于没有门路,还是不能入朝为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投在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由于尤秀才聪明过人,又颇有文才,很受蔡伦的器重,不久就得到了蔡伦的真传。
回到家之后,他靠造纸来娶妻生子,日子倒还过得下去。可当时的文化人毕竟是太少了,纵使他造的纸再好,可市场名限,又不常出左思那样能让“洛阳纸贵”的大才子,所以渐渐地日子过得艰难起来。
为此,尤 秀才长吁短叹,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在清明前几天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左邻右舍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当着众乡邻的面,秀才的夫人哭着说道:“咱们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了给你做陪葬吧!”
于是一家人轮番着给秀才烧纸,等烧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著:“快烧纸,快烧纸。”
这下子可把人们吓傻了,大家都以为尤秀才诈尸了,一个个跑的远远的,只有他的夫人留了下来。
尤秀才对夫人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夫人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救了我。这些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爷,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
众人一听,原来这秀才是真的活了,不是诈尸啊!于是众人欢天喜地,就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之后,一个有钱的富翁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钱陪葬,不是比纸值钱的多吗?”
尤秀才说:“您不明白,这金银是人间所用的,决带不到地狱去,不信,员外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富翁一听,倒是有些道理,便在他家买了些纸回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开始供不应求,真的成了“洛阳纸贵”,不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秀才临终前,将他的子孙们叫到床前,告诉了他们实情:原来,他当时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自己设下的一个计策而已。
就这样,清明前、甚至家里有人去世时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后人编的故事而已,不足为信。
一,为什么会有“早清明”一说呢?
关于“早清明”烧纸,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自古以来,清明节是已故之人的节日。既然要过节,阴间也和阳间一样,需要购置很多物品,买东西就必须要花钱。
所以,为了使已去世的老人在阴间过得舒坦,子孙后代就要提前扫墓,烧一些纸箔之类的“钱”,让在九泉之下的老人大大方方地过好清明节。
第二,俗话说,“过了清明冷十天,脱了棉衣换成单”,清明过后就是谷雨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农忙就在清明之后逐渐展开。另外,如果清明节之后去,田地的庄稼长起来了再去,会伤害庄稼苗,这在农耕时代也是不明智的。
为了不耽误农事,就需要趁清明前祭奠一下逝去的老人,了却自己的心愿。
第三,按照迷信的说法,清明就是关鬼门。所谓的“鬼关门”,就是在清明这天,阎罗殿里的小鬼就要将门封上了,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再打开。在鬼关门之前,必须将祭祀先人的供品送到坟前,燃烧纸钱,才能让先人在阴间收到。否则的话,去晚了一旦关上了门,先人就无法收到。
第四,受寒食节影响。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百五节”,与清明节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从时间上看,寒食节是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个日子,因此也叫“百五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最初,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而既然在寒食节祭祀祖先、上坟烧纸,并且距清明节又只有一、两天时间,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在清明前祭祀烧纸的习惯。
我个人认为,形成“早清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第四点,即寒食节的影响。
二,关于“晚十一”之说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等,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寒衣节起源于周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在这一天,北方人便会到自家的墓地进行祭扫,用以纪念已故的亲人,同时还会给已故的亲人坟头上烧一些纸钱。
关于“晚十一”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首先,跟“早清明”相似,在农耕时代,主要是为了爱惜庄稼。
农历九月的时候,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而祖坟一般都处在庄稼地里,一帮人到坟上烧纸祭祀,既踩蹋庄稼,又容易引起火灾。
另外,农活未完,有些离祖坟较远的人要远道前去上坟,一来一往也会耽误农时。而到了十月初一或十一以后,农活基本上可以忙完了。
其次,既然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故名思义,上坟祭祀就是为先人送寒衣。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秋天到来时尽量冻一冻,不要天一凉就套上棉衣。如果早早地给先人送去纸钱,让他们添衣御寒,反而对他们没有好处。
再次,在北方某些地方,并不是将中元节视为“鬼开门”,而是将“十月一”看作是鬼开门之日。与清明节相反,鬼开门之时,祭祀先人早了,往往门还没开,先人收不到祭品。
后记
其实,关于“早清明、晚十一”,还可以这样理解:清明节上坟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十月一上坟多在下午——这是“早”与“晚”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我个人认为,清明祭祀祖先,并不是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重在于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重在于活着的人能恪守祖训,能有不愧先祖的行为。
清明、十一等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传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但愿我们都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先祖遗风。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十月初一过的是什么节
十月一泛指农历十月一,这一天也称为“寒衣节”,陕西关中有句俗话叫做“十月一,穿齐毕”,在这一天或者上月末(也就是九月三十)都要去坟里为逝去的亲人们烧上一些纸钱,冥币。一来寄托自已的哀思,二者也会领上下一辈去认一下祖坟。
现在,在农村这些现象有些改变,过去给亲人“烧寒衣”都是在纸里夹些棉花就算是“寒衣”了。现在则不同了,印刷精美的各式各样的纸衣服已代替了过去的“纸夹棉”。但无论如何,都是为了寄托自已的思亲的相思而异。出嫁的姑娘会在农历九月二十以后三十日之前上坟祀奠。
在陕西关中,每年上坟烧纸的日子只有四次:
一.农历大年三十晚,这一次称为请已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也是一家人团圆之际,去给亲人烧些纸钱,乞求保佑一家人四季平安。
二.正月十五晚上去送灯,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会给逝去的亲人送去一支蜡烛,在点燃的烛光外面有一个红纸糊的灯笼。听老一辈人说,过去的人身上虱子多,送灯是为了抓虱子的。我婆就对我说过:“赶紧去把蜡点上,让你爷逮虱去”。
三、清明节,这一天是全民祀祖日。
四.十月一,送寒衣。冬天已来临,自已穿暖之后,也不要忘记了先辈,所以,每年的四次上坟烧纸、送寒衣都有一定的道理。更重要的就是引上下一辈,认得自已的祖塋,我想这是最根本的。
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和除夕
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在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和祭祖有关的节日就有不少,这四大传统祭祖节日正好春夏秋冬每季一个。
春季祭祖节——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夏季祭祖节——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秋季祭祖节——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冬季祭祖节——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