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将就木》的典故,行将就木——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14:01:59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行将就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快要死了。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典故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开始整顿内政,奖励有功之臣,并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在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之前,晋文公派使者去见郑国国君,希望郑国能够归附晋国。郑国国君派使者去见晋文公,使者对晋文公说:“郑国国君年纪已经很大了,行将就木,不能再侍奉您了。但是,我们愿意归附晋国,请您原谅我们的过错。”

晋文公听后,觉得郑国国君已经年纪很大了,行将就木,就不再追究他的过错,接受了郑国的归附。后来,晋文公率领晋国军队攻打楚国,取得了胜利。

“行将就木”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用来形容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快要死了。

行将就木——成语的由来与故事

成语“行将就木”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入生命的终结阶段。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

成语出处

“行将就木”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是:“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这里的“就木”指的是进入棺材,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个成语的出处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与牺牲的故事。

成语典故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当时,晋国内乱,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陷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在逃亡过程中,重耳娶了季隗为妻,并生下了伯条、叔刘两个孩子。

后来,晋惠公继位,他担心重耳回国争位,便派人谋刺重耳。重耳为了保护妻子季隗,让她在25年后再嫁。季隗表示,那时自己已经行将就木,还有什么可谈的。这句话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入生命的终结阶段。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将就木”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从最初的形容人寿命不长,到后来泛指即将面临死亡或衰败的状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忠诚、牺牲精神的赞扬。

成语用法

1. 老父亲已经行将就木,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好好孝顺他。

2. 这个企业已经行将就木,再不改革就难以生存下去。

成语文化内涵

成语“行将就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命、死亡和忠诚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成语“行将就木”源于古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还体现了忠诚、牺牲等传统美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成语背后的故事,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