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汗水流淌得背部都湿透了,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朱穆传》。原文是:“臣闻汉家旧典,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者明公视之,乃反汗流浃背,股栗心悸。”这段话的意思是,朱穆听说汉朝的旧规矩,丞相所请求的事情没有不被批准的。但现在明公(指某位官员)看到这些事情,竟然吓得汗流浃背,两腿发抖,心里害怕。
“汗流浃背”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人因为恐惧、害怕或紧张而出的汗非常多,背部都湿透了。
汗流浃背——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汗流浃背”源于中国古代,用以形容人因恐惧、害怕或极度紧张而汗流如雨,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段生动的历史故事。
成语起源——《后汉书·伏皇后纪》
“汗流浃背”的典故最早见于《后汉书·伏皇后纪》。据记载,东汉末年,曹操权倾朝野,其势力遍布朝堂内外。一次,曹操在朝会上,因某事对伏皇后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以至于他顾盼左右,汗如雨下,背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这一幕被记录在《后汉书·伏皇后纪》中,从而形成了“汗流浃背”这个成语。
典故演变——西汉周勃的故事
除了《后汉书·伏皇后纪》中的记载,还有另一个关于“汗流浃背”的典故。西汉时期,周勃担任右丞相,因一次朝会上的问答,他回答不出汉文帝的问题,吓得汗流浃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汗流浃背”的典故之一。
成语典故——汉大将军霍光与杨敞的故事
在众多关于“汗流浃背”的典故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霍光手下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当丞相并不合适。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霍光与众臣商议选立新帝。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最终,杨敞在妻子的鼓励下,听从了大将军的吩咐。
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汗流浃背”这个成语逐渐演变,其含义也由最初的形容恐惧、害怕,扩展到形容出汗非常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紧张、激动或劳累的情况下,汗水淋漓的情景。
总之,“汗流浃背”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恐惧、害怕等情绪的描绘,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