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债务堆积如山,形容欠债很多。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一年》。
典故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楚国攻打绞国,绞国被攻破后,楚国的国君楚庄王下令将绞国国君绞侯的宫殿拆毁,用拆下来的木材建造了一个高台。这个高台是为了惩罚绞侯而建造的,楚庄王在上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庆祝战争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债台高筑”来形容债务堆积如山,形容欠债很多。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的用法比较古老,现在很少使用。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常用“负债累累”等词语来描述债务堆积如山的情况。
债台高筑——周赧王与成语的诞生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故事,讲述了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因欠债而被迫躲债的尴尬境地,后来演变成形容负债累累、难以偿还的成语。
周赧王的困境
周赧王,名姬延,是周朝的最后一个天子。他于公元前315年继位,时值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尽管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周赧王只能寄居在诸侯国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借贷筹军饷
为了维持周天子的尊严和国家的运转,周赧王不得不向国内的富户借贷,以筹集军饷和兵器。由于周朝国力衰微,战争连连,周赧王不仅未能如约偿还债务,反而债台高筑,债务越积越多。
债主追债
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周赧王和各位大臣慌乱不已。为了自救,周赧王向楚国使者寻求帮助,提议联合六国共同对抗秦国。由于周赧王的领土和实力有限,他只能依靠借贷筹集军费。在约定日期,周赧王带领六千人马前往集合地,却发现除了楚国和燕国,其他四国并未如约而至。
逃债高台
由于军费不足,抗秦计划被迫取消,周赧王和士兵们各自散去。秦国得知周赧王要联合六国抗秦,便命令大军攻打周天子。秦军攻至王城,周赧王被迫投降,并被赶到伊阙南边的新城。此时,众债主纷纷赶到新城向赧王讨债,周赧王无法招架,只得躲进一处建在高台上的驿馆内,这处高台后来被称为逃债台。
成语的流传
周赧王躲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为了形容负债累累、难以偿还的境地,便将这个故事概括为“债台高筑”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债务负担沉重的常用语。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周赧王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也揭示了古代社会贫富差距和债务问题的普遍性。如今,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提醒人们珍惜信用,避免陷入债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