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意思是指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为人民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人。它强调了一个人对事业、对责任的忠诚和执着,以及对生命的无私奉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典故的深远影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典故。它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也成为了后世人们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典范。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前写给刘备的一篇奏章,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这篇表中,诸葛亮写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句话成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出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的内涵丰富,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鞠躬尽瘁:指尽心竭力,全力以赴。
死而后已: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无私奉献:诸葛亮在为国家效力过程中,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忠诚担当: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蜀汉的担当,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励后人:这句话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文化传承:这一典故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承和弘扬。
道德典范: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道德典范。
政治理念:这一典故对后世政治家、领导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人民谋福祉。
在现代社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典故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各个领域,都有许多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例如,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等,都展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