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尘而拜》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这个典故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班超作为西域都护,成功平定了西域地区的叛乱,使得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班超的威望和功绩得到了西域各国的尊敬和认可。
典故中的“望尘而拜”形象地描绘了西域各国对班超的崇敬和敬仰。当时,班超率军出征,西域各国听说班超到来,纷纷前来迎接。他们远远地看到班超的军队扬起的尘土,就立刻下马跪拜,表示对班超的尊敬和忠诚。
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极度崇敬和敬仰,表示对其威望和功绩的高度认可。
望尘而拜——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望尘而拜,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
一、成语的起源
望尘而拜的典故最早见于《晋书·潘岳传》。潘岳,字仁,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以文赋见长,与陆机并称“潘陆”。这位才子却因一个成语而闻名于世。
二、成语的故事背景
潘岳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格却十分卑劣。他热衷于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凭借家族势力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潘岳为了巴结贾谧,不惜卑躬屈膝,甚至望尘而拜。
三、成语的具体含义
望尘而拜,原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一种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神态。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谓语、定语,具有贬义色彩。
四、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望尘而拜这个成语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为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尊严、迎合权贵的人。它警示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因权势而丧失自我。
五、成语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望尘而拜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不惜牺牲原则,迎合上司,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望尘而拜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尊严、有原则的人。
望尘而拜这个成语,虽然源于古代,但其内涵和寓意却具有普遍意义。它警示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因权势而丧失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尊严、有原则的人,为社会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