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鸣犬吠》的典故出自《后汉书·文苑传·祢衡传》,原文是“公车特征,衡乃书诗于其上,曰:‘鸟兽禽兽,俱被文绣,咸以Bounding,吠声吠声。’”其中“Bounding”指的是驴鸣,“吠声吠声”指的是犬吠。
这个典故描述了东汉末年文学家祢衡在进京应试时,因对当时权贵的不满,便在进京的公车上写下了这首诗,用“驴鸣犬吠”来比喻权贵们的虚伪和丑恶。祢衡的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寓意深刻,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典故并不是用来形容驴和狗的叫声,而是用来比喻那些虚伪、丑恶的人。因此,在引用这个典故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典故溯源——驴鸣犬吠的由来
“驴鸣犬吠”这个典故,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著名文人庚信的言论。庚信,字子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被誉为“徐庚体”诗赋的代表人物。他的这一典故,不仅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学风格的差异,也成为了后世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典故背景——南北朝诗歌的异同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南方和北方分别建立了两个王朝。这一时期的诗歌,南北风格迥异。南朝诗歌以清新自然、用词清丽、委婉含蓄为特点,如吴声歌曲、西曲歌、神弦歌等;而北朝诗歌则以其热烈刚劲、粗犷朴素、豪迈爽健著称,如《木兰诗》、《敕勒歌》等。
典故内涵——驴鸣犬吠的象征意义
庚信在评价北朝诗人时,曾用“驴鸣犬吠”来形容他们的作品。这里的“驴鸣犬吠”,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驴叫狗咬,而是比喻文章或诗词语言拙劣、内容低质,也指某些声音杂乱无章、刺耳难听。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文学作品中的丑陋题材和低俗语言。
典故影响——驴鸣犬吠的传承与发展
虽然“驴鸣犬吠”这个典故已有约一千五百年历史,但它在当今诗词界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一些低俗、恶俗的诗歌作品,如“屎尿诗”、“睡诗”、“摸奶诗”等,被指责为“驴鸣犬吠”,引发了人们对诗歌创作方向的思考。这也使得“驴鸣犬吠”这一典故,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典故启示——传承优秀文化,净化文学环境
从“驴鸣犬吠”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一是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提高文学素养;二是要关注文学创作中的低俗现象,净化文学环境;三是要尊重文学规律,追求文学艺术的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学创作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