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声下气》的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故事中,魏国想要攻打楚国,于是派人去见楚国的大臣昭奚恤。使者对昭奚恤说:“听说您将要用三川之地来换取晋国,这是真的吗?”昭奚恤回答:“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您是从哪里听来的呢?”
使者接着说:“我听这话出自您的一位下属之口。”昭奚恤便问:“我的哪个下属说了这话?”使者回答:“就是那个申叔展。”
昭奚恤听后,十分生气,认为申叔展在背后诋毁他,于是下令将申叔展拘禁起来。申叔展知道自己惹怒了昭奚恤,于是开始向昭奚恤低声下气地求饶,希望能够得到昭奚恤的宽恕。
后来,人们用“低声下气”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强者或者上级时,态度谦卑,语气柔和,甚至显得有些卑躬屈膝的样子。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面对强者或者上级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过于强硬或者傲慢,以免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反感。
低声下气的由来与典故
成语“低声下气”源于古代,用以形容人在面对权势或地位较高的人时,表现出谦卑、恭顺的态度。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规则,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语出处
“低声下气”这一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在第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若有短处,曲意替他遮护,更兼低声下气,送暖偷寒。”这里的“低声下气”便是指以一种谦卑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尤其是在对方有短处时,更加小心翼翼地为其遮掩。
成语典故
关于“低声下气”的典故,还有一个与老鼠有关的故事。在古代,老鼠被视为聪明、机智的象征。相传,老鼠曾向牛求情,希望牛能帮助它顺利渡河。牛虽然体型庞大,但心地善良,答应了老鼠的请求。在渡河的过程中,老鼠不断地向牛道歉,低声下气地请求宽恕。最终,老鼠成功渡河,而牛则因为帮助老鼠而沾上了泥水。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低声下气地讨好他人的人。
成语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低声下气”这一成语逐渐演变出更多的含义。在古代,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人。到了近代,这一成语的含义更加丰富,既可以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的谦卑态度,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尊严的人。
成语用法
他为了升职,低声下气地向领导拍马屁,实在让人不齿。
面对困难,他并没有低声下气地求助于他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了难关。
总之,“低声下气”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规则,也揭示了人性中的谦卑与尊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既要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谦卑,又要坚守自己的尊严,做一个有骨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