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霍谞传》。原文是:“《易》称‘天垂象,吉凶可见。’故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行有枉挠,动辄得咎。”这段话的意思是,易经中提到天象可以预示吉凶,因此灾祸往往源于疏忽,细微之处可能引发大祸。如果行为有偏差,稍有不慎就会招致责备。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谨慎小心,注意细节,避免因小失大。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遵循道德和法律的规范,避免因为一时的疏忽或错误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动辄得咎——成语典故探源
成语“动辄得咎”源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用以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成语的典故和背后的故事。
一、成语出处
“动辄得咎”这一成语最早见于韩愈的《进学解》。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在《进学解》中,以国子先生自喻,借学生之口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困境。
二、典故背景
韩愈在唐德宗时期,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压榨百姓,触怒了皇帝,被贬为连阳山县令。后来,唐德宗去世,唐顺宗继位,韩愈才得以调回京城,担任吏部员外郎。好景不长,不久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在官场上的屡遭贬谪,使得韩愈心中十分郁闷,于是写下了《进学解》一文。
三、成语释义
在《进学解》中,韩愈用“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来形容自己在官场上的处境。这里的“跋前踬后”指的是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则是指一有举动就会遭受责罚。成语“动辄得咎”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
四、成语故事
在《进学解》中,韩愈以国子先生自喻,假托学生之言,抒发自己才高却不受重用的不满。文中提到:“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这里的“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就是形容韩愈在官场上的困境。他自认才高,不应受此待遇,却屡遭贬谪,进退两难。
五、成语影响
成语“动辄得咎”在后世被广泛使用,用以形容那些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的人。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韩愈在官场上的遭遇,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一成语来警示自己,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成语“动辄得咎”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用以形容人处境困难,极易受到责难。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韩愈在官场上的遭遇,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以此为鉴,谨慎行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