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琴俱亡》的典故,人琴俱亡——深情厚谊的千古佳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05:25:25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人琴俱亡》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伤逝》。这个典故主要讲述了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嵇康的故事。

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其才学、风度以及不拘小节的性格而著称。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名叫吕安。吕安因事被流放,嵇康为他送行,两人情深意重,依依不舍。

后来,嵇康因政治原因被司马昭所杀。嵇康死后,他的儿子嵇绍继承了父亲的音乐才华,尤其擅长弹奏嵇康生前最爱的琴曲《广陵散》。每当嵇绍弹奏这首曲子时,都会想起父亲,因此悲痛欲绝。

一天,嵇绍在弹奏《广陵散》时,突然琴弦断裂,他以为这是父亲在召唤他。嵇绍放下琴,痛哭流涕,不久便去世了。后世便将这个故事称为“人琴俱亡”,用来形容至亲好友的去世,以及因悲痛而无法自持的情感。

这个典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友情和亲情的重视,以及他们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嵇康及其家人在魏晋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人琴俱亡——深情厚谊的千古佳话

成语“人琴俱亡”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伤逝》,讲述了一段深情厚谊的千古佳话,至今仍被传颂。

背景介绍

王徽之,字子猷,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性格豪放超脱,不受约束。他的弟弟王献之,字子敬,不仅精通书法,而且擅长绘画,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常在夜晚一起读书,边读边议。

兄弟情深

兄弟二人感情非常深厚,他们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有一晚,两人一起读《高士传赞》,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

生死离别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

悲痛奔丧

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成语流传

“人琴俱亡”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它不仅体现了王徽之对弟弟王献之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生死离别、人生无常的感慨。至今,这个成语仍被广泛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人琴俱亡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让我们明白了人生无常、珍惜当下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与亲人、朋友的每一刻相处时光,让这份深情厚谊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