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天之力》的典故,回天之力的起源与演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04:34:03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回天之力”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魏书》,比喻有能够挽回不易挽回局势的巨大力量。其典故来源于唐代大臣张玄素的故事。

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认为此举不当,于是上书力陈不妥。他在谏文中指出,当前的民力还不及隋朝,如果再次加役于刚刚受过重创的百姓,将会蹈袭前朝的亡国之弊,唐太宗的罪过将超过隋炀帝。唐太宗接受了张玄素的劝谏,立即下令停建乾阳殿,并赐给他彩绸200匹,以表彰他的直言劝谏。

魏征听到张玄素的这番话后,赞叹道:“张公所论之事,有回天之力,真是仁人之言。”。从此,“回天之力”便成为形容能够扭转局势、挽回严重局势的巨大力量的成语。

回天之力的起源与演变

“回天之力”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其故事背景发生在唐朝时期。这个成语最初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能够扭转乾坤,改变局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成为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挽回严重局势的代名词。

典故的起源——张玄素与唐太宗

典故的主人公是唐朝的忠臣张玄素。张玄素在唐太宗时期担任景州录事参军,因直言进谏而闻名。据《新唐书·张玄素传》记载,张玄素曾因直言进谏,阻止唐太宗修建洛阳宫乾阳殿,从而展现了他的“回天之力”。

张玄素进谏的故事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闻讯后,上书力陈修建宫殿的弊端,认为此举会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国家治理。他在奏章中引用了历史上的教训,指出阿房宫、章华宫的修建导致了秦朝和楚国的衰败,而隋朝的乾阳殿完工后,隋朝也走向了解体。唐太宗在阅读奏章后,对张玄素的直言不讳表示赞赏,并下令停建洛阳宫乾阳殿。

魏征的赞叹与成语的流传

张玄素进谏的故事传到魏征耳中,魏征赞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句话后来被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回天之力”这一成语。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张玄素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士人敢于直言进谏的精神。

回天之力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回天之力”这一成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更象征着一种责任和担当。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人们常常用“回天之力”来形容那些能够扭转局势、挽救危局的力量。

回天之力的应用实例

在环境保护领域,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找到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的有效方法,展现了“回天之力”。

在医疗领域,医生们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挽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展现了“回天之力”。

在社会治理领域,政府官员们通过改革和创新,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展现了“回天之力”。

总之,“回天之力”这一成语,既是对古代忠臣张玄素政治智慧的赞颂,也是对现代社会中那些具有强大力量、敢于担当的人们的肯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能够发挥“回天之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