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杵臼之交》的典故,成语典故——《杵臼之交》的由来与意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03:23:38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杵臼之交》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吴祐传》。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汉时期吴祐和公沙穆之间的友谊。吴祐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以清正廉洁著称,而公沙穆则是一个普通百姓。

故事中,吴祐被任命为县令,但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而看不起普通百姓。相反,他非常重视与普通百姓的交往,特别是与公沙穆的友谊。公沙穆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经常去吴祐家请教问题,两人一起学习、讨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吴祐在任期间,一直关心公沙穆的生活和学业,给予他很多帮助和支持。公沙穆也非常感激吴祐的关心和帮助,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保持到吴祐去世。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尤其是那些不分贵贱、平等相待的友谊。杵臼是古代用来捣米的一种器具,杵是捣米的木棒,臼是盛米的石臼。在古代,杵臼之交被用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就像杵和臼一样,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友谊是不分贵贱、不分地位的,只要我们真诚相待、平等相待,就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吴祐和公沙穆的勤奋好学、相互帮助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为友谊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成语典故——《杵臼之交》的由来与意义

成语“杵臼之交”源于东汉时期的一个感人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尚品质。

一、典故背景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公沙穆的读书人,他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为了继续深造,公沙穆决定前往京城太学学习。由于家境困难,他无法筹集足够的费用。

二、故事经过

为了生计,公沙穆决定改变自己的身份,穿上粗布衣服,到一位名叫吴佑的富户家中做舂米工人。吴佑是一位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的官员,他待人宽厚,乐于助人。

有一天,吴佑在舂米作坊中偶然遇到了公沙穆。他发现公沙穆举止斯文,谈吐不凡,与一般做粗工的人截然不同。在交谈中,吴佑了解到公沙穆的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尽管两人身份悬殊,但吴佑被公沙穆的才华所折服,决定与他结交为友。

三、成语的由来

在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吴佑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结交,这在当时是一件难得之事。因此,这个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杵臼之交”。

成语中的“杵”指的是舂米的木棒,“臼”指的是石臼。这个成语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尚品质。

四、成语的意义

“杵臼之交”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应该受到贫富、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不以貌取人,而是以德取人。

此外,这个成语还提醒我们,要珍惜那些不计较身份地位,真诚相待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越来越少见,因此“杵臼之交”这个成语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成语“杵臼之交”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东汉时期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尚品质。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以真诚、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