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破贼》的典故,典故探源——《小儿破贼》的由来与传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9 03:20:06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儿破贼》是一则流传甚广的典故,主要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征战中,面对敌军时,通过智谋巧妙地运用儿童破敌的故事。

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诸葛亮在一次征战中,面对的是曹魏名将司马懿的军队。司马懿采取守势,坚壁清野,使得诸葛亮难以攻破。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心生一计。他挑选了一批儿童,让这些儿童在夜间穿上敌军的服装,手持火把,悄悄接近司马懿的营地。

司马懿看到火光,误以为蜀军发动夜袭,便下令全军出击。当曹军冲出营地时,却发现只有一些儿童,没有蜀军的踪影。这时,诸葛亮趁机发动攻击,曹军因为仓促应战,混乱不堪,最终被蜀军击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应变能力,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战术,即“声东击西”或“虚虚实实”。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还是一个善于运用智谋的人。

典故探源——《小儿破贼》的由来与传承

《小儿破贼》这一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典故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后世的影响。

一、典故起源

《小儿破贼》的典故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氏族人苻坚率领百万大军进攻东晋王朝。面对强敌,东晋朝廷任命谢安为大都督,指挥八万大军迎战。在淝水之战中,谢安的侄子谢玄率领晋军大破苻坚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二、典故发展

淝水之战后,谢安与客人下围棋,此时谢玄从淮上送来捷报。谢安看完捷报后,默不做声,继续下棋。客人好奇地问及淮上战况,谢安平静地回答:“小儿辈大破贼。”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谢安的沉着冷静,也体现了东晋士人的雅量。

此后,“小儿辈大破贼”这一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形容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代名词。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这一典故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的重要素材。

三、典故影响

《小儿破贼》这一典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勇敢地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勇的青年英雄以“小儿破贼”为榜样,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次,这一典故也体现了东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在魏晋时期,士人追求个性解放,崇尚自然,注重道德修养。谢安等人以“小儿破贼”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东晋士人的豪迈气概和高尚品质。

此外,这一典故还丰富了汉语成语的宝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小儿破贼”来形容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人物,使这一成语成为汉语成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儿破贼》这一典故,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小儿破贼”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