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恭必敬》是一句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形容态度十分恭敬。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商颂·那》中的“赫赫厥声,濯濯厥灵。昭假迟迟,天命有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作之屏之,其畜维何?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既登于岸,乃载歌载。夏声载烈,寘之京师。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这首诗歌颂了周文王的德行和功绩,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
后来,人们用“必恭必敬”来形容对他人或事物的极其恭敬和尊重。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来形容人们对长辈、上级、尊贵人物或神圣事物的态度。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表达对他人或事物的敬意和尊重。
必恭必敬——源远流长的成语典故
必恭必敬,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用以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故事与智慧的结晶。
成语起源——《诗经·小雅·小弁》
必恭必敬的典故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诗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尊敬之情,也成为了后世“必恭必敬”成语的出处。
历史背景——西周周幽王时期
要了解“必恭必敬”的典故,不得不提及西周周幽王时期的历史背景。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昏庸暴虐,宠爱褒姒,导致国家政治混乱,民不聊生。
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却告知他们并无敌情。这一荒唐之举,不仅让褒姒笑出了声,也让周幽王的名声一落千丈,成为后世笑谈。
太子宜臼的《小弁》
在周幽王宠爱褒姒的同时,太子宜臼被废黜,居住在外祖父申侯家中。他心中充满忧愁,写下了《小弁》一诗,表达了对父母必恭必敬的心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成语释义与用法
必恭必敬,恭、敬:端庄而有礼貌。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以形容人的态度。
成语示例与近义词
他的态度既友善又必恭必敬。
第四代的铁匠汤姆生活在南北内战时期,当广大黑奴积极地投入在争取自由的斗争时,他却在必恭必敬地替南方军队钉马掌。
你该留下来看一看他们以他的权威是多么的必恭必敬。
为了让主编更好的发现我的才干,以安排适合的任务给我,我将我所有的作品装箴了洋洋洒洒近几十篇,必恭必敬地递到主编桌前。
他必恭必敬地书递给了老师,请求解答两个疑难问题。
对面挺直的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必恭必敬的听说话。
他也对身居高位指挥着国家政策和报纸的人必恭必敬,而且有个理想,要出人头地,做一个十全十美的记者,哪怕无中生有也要弄出点名堂。
近义词有:肃然起敬、彬彬有礼、毕恭毕敬等。
必恭必敬,这个成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让必恭必敬成为我们待人接物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