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见睫》是一句成语,出自《韩非子·喻老》。原文是:“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句话的典故讲述了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的故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尺寸放在座位上。当他到市场上买鞋时,却忘记带尺寸。等他买好鞋后,才想起忘记带尺寸了。于是他返回家去取尺寸。等他回到市场上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没能买到鞋。别人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典故后来被概括为“目不见睫”,意思是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人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缺点。也用来形容人做事过于拘泥于形式,而忽略了实际情况。
目不见睫——一则揭示自知之明的成语故事
成语“目不见睫”源于古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往往难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也反映了在评价事物时,应保持客观和全面的态度。
成语典故
“目不见睫”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喻老》。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要趁越国内乱之际出兵占领越国。当时,杜子听闻此事后,前去劝谏楚庄王。杜子用“目不见睫”的比喻,告诫楚庄王,虽然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但却无法看到自己的睫毛。这寓意着楚庄王虽然能看清越国的弱点,却无法认识到自己国内的困境。
成语释义
成语“目不见睫”的字面意思是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忽视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它也比喻一个人只看到远处的事物,却忽略了近在咫尺的问题。
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目不见睫”常用于批评那些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它可以用作谓语、宾语,例如:“他总是目不见睫,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成语故事启示
成语“目不见睫”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认识自己比认识他人更重要。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评价事物时,要保持客观和全面的态度,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
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不断改进,才能不断进步。
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职场中,有些员工只关注自己的工作成绩,却忽视了对同事的关心和团队协作,这就是“目不见睫”的表现。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却忽视了自己的不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培养他们的自知之明。
成语“目不见睫”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