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沾背》是一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献帝伏皇后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因为害怕、紧张或劳累而大汗淋漓,汗水湿透了背部。
典故的具体内容是:东汉末年,曹操掌握了朝政大权,汉献帝对他十分畏惧。有一次,曹操给献帝送来一盒点心,献帝打开盒子一看,里面竟然是空的。他心中一惊,以为是曹操在试探他,于是立刻下令处死了负责送点心的官员。曹操得知此事后,心中暗自高兴,因为这样一来,献帝对他更加畏惧了。从此,献帝每次见到曹操,都会吓得汗出沾背,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因为害怕、紧张或劳累而大汗淋漓,汗水湿透了背部。它也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劳累的情况下,表现得非常狼狈。
汗出沾背的典故起源
“汗出沾背”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用以形容人因劳累或紧张而汗流浃背的情景。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典故背景
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在一次长途跋涉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遭遇了极端的炎热天气。为了躲避烈日,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一路疾行。
典故经过
在行进过程中,孔子因为天气炎热,体力消耗极大,汗水不断从额头滴落,湿透了衣背。他的弟子子贡看到这一幕,感叹道:“夫子,您真是汗出沾背啊!”孔子微笑着回答:“这是为了传播大道,为了天下苍生,些许汗水又算得了什么?”
典故寓意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形容人辛勤劳作、不畏艰辛的象征。成语“汗出沾背”也就此诞生,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事业、为了理想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典故影响
“汗出沾背”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用来形容个人的辛勤付出,还被用来赞扬那些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在许多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个成语的身影。
典故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成语“汗出沾背”依然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在职场、学校还是家庭生活中,人们都会用这个成语来鼓励他人,表达对辛勤工作者的敬意。例如,当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领导可能会说:“你真是汗出沾背,为公司做出了巨大贡献。”
典故的传承
成语“汗出沾背”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通过讲述这个典故,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寓意。
总之,“汗出沾背”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