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国语·吴语》,原句是“如荼之扬,如日之升”,用来形容事物的热烈、旺盛或气势磅礴。其中,“荼”是一种苦菜,其花呈白色,盛开时像火一样热烈,因此“如火如荼”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热烈和旺盛的状态。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兴旺、发展迅速或声势浩大,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感觉。在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如火如荼”的影子,它成为了形容事物繁荣发展的重要词汇之一。
如火如荼——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成语“如火如荼”源于中国古代,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成语的起源
“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据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夫差雄心勃勃,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意图一鼓作气征服晋国。正当吴国军队准备向西北进军时,越王勾践突然抄了吴王的后路,带领军队直捣吴国国都姑苏(今苏州),并派人马占据淮河,切断了吴王的退路。
典故的背景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吴王夫差震惊不已,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议对策。在讨论中,有人建议退回国内,但这样做等于承认了失败;有人则主张继续进军,打败晋国后再回头收拾越王勾践。最终,吴王决定出奇制胜,继续向晋国进军。
成语的演变
在吴国军队向晋国进军的途中,夫差下令全军将士吃饱喝足,马匹喂足草料。从全军中挑选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由军官司指挥。每十行,即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这样的阵势,使得吴国军队在战场上显得气势磅礴,如同火焰般炽热,如同茅草花般洁白。
成语的寓意
成语“如火如荼”原意是形容军容之盛,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还寓意着中华民族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胜利。
成语的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如火如荼”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它可以用来形容革命、运动、事业等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气势的事物。例如,在描述五四运动时,可以用“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巴金《家》六)这样的句子。
成语的文化价值
成语“如火如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新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成语“如火如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壮观场面,还寓意着中华民族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