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无一失》的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及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22:17:56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万无一失》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绝对不会出差错”,形容事情非常稳妥可靠。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将军在出征前,他的母亲特意为他准备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并叮嘱他一定要喝完这碗鸡汤,以祈求他在战场上能够万无一失。将军在出发前喝下了这碗鸡汤,果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取得了胜利。从此,“万无一失”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事情非常稳妥可靠,绝对不会出差错。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只是成语“万无一失”的典故之一,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版本和解释。同时,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计划、方案等非常周密,没有漏洞,让人放心。

万无一失的成语典故

成语“万无一失”源于古代,其含义是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这个成语的典故。

成语的起源

“万无一失”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和汉·枚乘的《七发》。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以此参之,万不失一”的记载,而在《七发》中,则有“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的描述。这些记载都表明,成语“万无一失”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韩信与蒯通的对话

关于“万无一失”的典故,最著名的故事发生在汉将韩信身上。公元前203年,韩信灭掉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当时,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而是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这样韩信就能成为鼎足而立的一方势力。

蒯通对韩信说:“人的高低贵贱取决于人体骨骼,忧喜取决于脸色,成功与失败取决于选择,为此参之,万无失。”蒯通的意思是,从这三个层面多方面考虑,韩信的选择是万无一失的。韩信并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他忠诚于汉王刘邦,致死也不会改变心。

蒯通的游说与韩信的坚持

尽管蒯通多次游说韩信,但韩信始终坚定地站在刘邦这边。蒯通见游说不成,便离开了。后来,齐国的知名辩士蒯通再次出现,他假托给人算命来游说韩信。当韩信问起算命的方式时,蒯通回应说:“高低贵贱取决于骨法,忧喜取决于容色,成功与失败取决于选择,为此参之,万无失。”

蒯通进一步分析了刘项二家的局势和境遇,劝韩信不必失去行动的机会,否则就会反遭祸殃。这次游说依然没有取得成功,韩信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成语的演变与影响

成语“万无一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成语。它不仅被用于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失误,还常常被用来形容计划周密,安排得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信心和期待。

此外,“万无一失”这个成语还衍生出了许多近义词,如“十拿九稳”、“稳操胜券”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即做事有绝对的把握。

成语的启示

成语“万无一失”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我们应该充分准备,周密计划,这样才能避免出差错。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万无一失”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富有历史底蕴的成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导我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挑战时,要有信心、有决心,同时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

成语典故、万无一失、韩信、蒯通、史记、汉·枚乘、历史故事、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