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偷合取容》的典故,偷合取容——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20:13:12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偷合取容》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卢芳传》。故事讲述了东汉初年,卢芳因貌美而得到更始帝刘玄的宠信,被封为骑都尉。卢芳并没有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是通过迎合更始帝的喜好来博取他的欢心。这种迎合上级的行为,被称为“偷合取容”。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而不是通过迎合他人的喜好来博取欢心。这种行为不仅不长久,而且容易让人失去自我,最终可能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和提升,而不是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可。

偷合取容——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偷合取容”源于古代,用以形容那些为了迎合他人而牺牲原则、苟且偷生的人。这个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历史故事。

成语“偷合取容”最早见于《荀子·臣道》:“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这里的“偷合苟容”即为“偷合取容”的原始形态,用以指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图个人荣华富贵的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政治环境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臣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惜牺牲原则,迎合君主,以求得暂时的安宁。这种风气在当时的社会中颇为盛行,因此“偷合取容”这一成语应运而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赵高的臣子。赵高原本是秦国的一位低级官员,后来通过巴结当时的权臣吕不韦,逐渐爬上了高位。在吕不韦失势后,赵高又转而迎合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最终成为了秦国的宰相。

赵高是一个典型的“偷合取容”者。他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如何迎合上级,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在位期间,他不顾国家利益,只图个人私欲,甚至不惜陷害忠良,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赵高在位期间,秦国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企图篡位。他先是陷害了秦始皇的亲弟弟扶苏,后又逼迫秦二世胡亥退位,自立为帝。赵高的篡位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赵高的故事成为了“偷合取容”这一成语的典型代表。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原则、迎合他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最终只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成语“偷合取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坚守原则,不因个人利益而背叛道德。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偷合取容”的人,防止他们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成语“偷合取容”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权力、道德和忠诚的故事。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坚守原则,不背叛道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