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骥奔泉》的典故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用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如渴骥奔泉般矫健有力。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他非常喜爱书法,常常废寝忘食地练习。有一天,他正在练习书法时,突然感到非常口渴,于是他跑到附近的泉水边去喝水。他喝完水后,发现手中的毛笔已经蘸满了水,于是他开始用这支毛笔继续练习书法。由于这支毛笔已经蘸满了水,所以他的书法显得特别矫健有力,就像一匹渴骥奔向泉水一样。
后来,人们就用“渴骥奔泉”来形容书法矫健有力,或者形容人非常渴求某种东西。
渴骥奔泉——书法艺术的生动比喻
成语“渴骥奔泉”源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它不仅是对书法笔势的一种生动描绘,更是对人们迫切欲望的一种比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
成语“渴骥奔泉”最早见于《新唐书·徐浩传》。徐浩,唐代著名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深得唐肃宗的信任,专门为朝廷起草重要文件。徐浩不仅才思敏捷,字写得好,而且对书法有着深入研究,尤其精于楷法,写字圆劲厚重,自成一家。
据《新唐书·徐浩传》记载,徐浩的父亲徐峤之也是一位书法高手。徐浩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开始练习书法。他勤奋好学,很快就能写一手好字。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风格圆劲肥厚,犹如渴骥奔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成语“渴骥奔泉”中的“渴骥”指的是口渴的骏马,“奔泉”则是指奔向甘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如同口渴的骏马奔向甘泉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它也比喻人们迫切希望得到某种事物,如同骏马渴望甘泉一样。
成语“渴骥奔泉”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的评价,还被用来形容人们追求梦想、渴望成功的迫切心情。在文学、艺术等领域,这个成语都成为了表达情感、描绘意境的重要手段。
关于“渴骥奔泉”的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唐肃宗时期,徐浩因书法技艺高超,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一次,唐肃宗在宫中观赏徐浩的书法作品,不禁赞叹道:“此字犹如渴骥奔泉,令人心旷神怡。”从此,“渴骥奔泉”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
成语“渴骥奔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书法评价中,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书法作品笔势矫健、气势磅礴;在文学创作中,它被用来描绘人物迫切追求梦想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它则成为了表达人们渴望成功、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总之,“渴骥奔泉”这个成语,既是对书法艺术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人们迫切欲望的一种比喻。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