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高难副》的典故,名高难副——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19:10:38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名高难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名声很高,但实际上难以符合这个名声。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楚国和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国。楚国的国君楚庄王想要任命一个名叫孙叔敖的人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孙叔敖推辞说:“我的名声很高,但实际上难以符合这个名声。如果我真的担任令尹,可能会让楚国的百姓失望。”

最终,楚庄王没有任命孙叔敖为令尹,而是任命了其他人。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名声很高,但实际上难以符合这个名声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中的孙叔敖并没有真正担任令尹,而是推辞了任命。因此,有些解释将“名高难副”解释为“名声很高,但实际上难以符合这个名声”可能不太准确。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名声很高,但实际上难以胜任这个职位或职责”。

名高难副——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成语“名高难副”源于东汉时期,讲述了一位隐士黄琼与朝廷之间的故事,揭示了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的道理。

东汉隐士黄琼的盛名

黄琼,字世英,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他学识渊博,品行高洁,深得世人敬仰。黄琼并不愿意出山为官,他向往的是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朝廷的邀请与李固的劝告

汉顺帝时期,朝廷听闻黄琼的大名,希望他能出山为官,为国家效力。黄琼坚决拒绝,他写信给好友李固,表达了自己不愿为官的决心。李固深知黄琼的才华和品德,于是写信劝他,希望他能以巢父、许由为榜样,隐居山林,而不是效仿鲁阳隐士樊英那样名高难副。

黄琼应诏为官与政绩突出

在李固的劝说下,黄琼最终应诏为议郎。他上任后,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不久后,黄琼升任尚书令、太尉,成为朝廷的重要官员。

名高难副的成语由来

黄琼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其中“名高难副”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它用来形容那些名声很大,但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的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能仅仅看重他的名声,更要看他的实际才能和品德。

名高难副的启示

成语“名高难副”不仅揭示了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的道理,还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因一时的名声而骄傲自满,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到名副其实。

名高难副的传承

“名高难副”这一成语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名声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际行动,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名高难副”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时刻铭记这一成语,不断提升自己,做到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