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在弦上》的典故,箭在弦上的典故起源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17:53:57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箭在弦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箭已经搭在弓弦上,比喻形势紧迫,不得不采取行动。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是:“楚子围郑,晋师救之。晋师退,楚子欲退。范山曰:‘晋师可追也,而不可逐。楚子弗听,将遂围郑。范山曰:‘君必欲退,则请分师以退。不然,晋师必还。今我分师以退,晋师必还。君何患焉?’楚子曰:‘吾闻之,一箭之仇,不共戴天。今晋师退,吾必逐之,以报一箭之仇。’范山曰:‘君必欲逐,则请分师以逐。不然,晋师必还。今我分师以逐,晋师必还。君何患焉?’楚子曰:‘吾闻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今晋师退,吾必逐之,以报一箭之仇。’”

这段话描述了楚庄王在围攻郑国时,面对晋军的救援,想要撤退,但范山建议他分兵撤退,以防止晋军反攻。楚庄王坚持要追击晋军,以报一箭之仇。范山再次建议分兵追击,但楚庄王引用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比喻,表示形势紧迫,不得不采取行动。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表示在某种情况下,形势紧迫,不得不采取行动,即使可能面临风险或困难。

箭在弦上的典故起源与内涵

箭在弦上,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决心和行动力。

典故背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战火连天。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河北的军阀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逐渐崛起,成为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势力。而陈琳,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箭在弦上”这一典故紧密相连。

陈琳的檄文与曹操的头痛

陈琳是袁绍手下的大才子,被委以重任,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檄文中,陈琳不仅历数了曹操的罪状,还将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曹操当时正患头痛病,看到这篇檄文后,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这个故事虽然有趣,但也反映了陈琳檄文的犀利和曹操的无奈。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含义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箭已经搭在弦上,如果不发射,箭就会掉落。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这个成语的内涵,既体现了陈琳在袁绍手下起草檄文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曹操在当时的困境中,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无奈。

陈琳归顺曹操与成语的传承

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也归顺了曹操。在一次对话中,曹操问陈琳:“你当初为何在檄文中辱及我的祖辈?”陈琳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句话不仅化解了尴尬,也使得“箭在弦上”这一成语得以流传至今。陈琳的才华和曹操的宽容,共同成就了这个成语的传奇。

箭在弦上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箭在弦上”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果断的行动力。无论是在职场竞争、学业挑战,还是在个人生活中,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目标。

箭在弦上,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有敢于行动的决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战场上,射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箭,赢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