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而不朽》的典故,死而不朽——身虽死,声名事业长存的典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16:01:59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死而不朽》的典故源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个典故主要讲述了晋国大夫范宣子向鲁国大夫叔孙豹请教何为“死而不朽”的问题。

叔孙豹回答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死后留下不朽的声名,首先应该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应该为国家或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最后应该著书立说,留下不朽的言论。

这个典故强调了道德、功业和言论的重要性,认为这三者是衡量一个人死后能否不朽的标准。它也启示人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才能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死而不朽——身虽死,声名事业长存的典故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成语“死而不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成就的高度赞誉,更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们的永恒纪念。

成语起源

“死而不朽”的典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当时,晋国的卿范宣子与鲁国的大夫穆叔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范宣子提出了“死而不朽”的问题,询问穆叔其意。穆叔的回答,为我们揭示了“死而不朽”的真正含义。

典故故事

公元前549年,鲁国的大夫穆叔奉命出使晋国。在晋国,他受到了晋国卿范宣子的接待。范宣子在与穆叔交谈时,提出了“死而不朽”的问题。他认为,自己的祖先在多个朝代都有显赫的地位,这便是“死而不朽”的体现。穆叔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这只是世禄,而非真正的“不朽”。

穆叔接着说,他听说鲁国有一位已经去世的大夫,名叫藏文种。尽管他已经去世,但他的言论和思想却世世代代被人们铭记,这才是真正的“不朽”。穆叔进一步阐述,他认为“不朽”的最高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使自己的声名和事业长久流传。

成语内涵

“死而不朽”这个成语,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和成就的肯定,更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们的永恒纪念。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德行、功业、言论被视为“三不朽”,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德行,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功业,是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就和贡献;言论,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和影响。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被称为“死而不朽”。

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死而不朽”这个成语中汲取力量。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实现真正的“不朽”。

同时,“死而不朽”也启示我们,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之,“死而不朽”这个成语,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们的永恒纪念。它提醒我们,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实现真正的“不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