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门不入》的典故,成语典故《过门不入》的由来与内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5-01-08 15:28:55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过门不入》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主要描述了禹在治理洪水时的勤勉和牺牲精神。这个典故出自《尚书·禹贡》。

故事背景是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的君主舜帝任命禹为治水大臣,禹接受了这个任务后,开始了艰苦的治水工作。

禹在治水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勤勉和奉献精神。他四处奔走,实地考察,制定治水方案,并亲自带领民众参与治水工程。他日夜不息地工作,以至于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没有时间进去探望家人。这种“过门不入”的精神,体现了禹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终,经过禹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洪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人民的生活得以恢复。禹的这种勤勉和奉献精神,被后人传颂为“过门不入”的典故,成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奉献精神的象征。

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比喻人们为了事业、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成语典故《过门不入》的由来与内涵

成语“过门不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寓意。本文将详细讲述这一成语的由来及其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一、成语的起源

“过门不入”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这里的“禹”指的是大禹,而“稷”则是指后稷,两人均为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成语中的“过门”指的是路过家门,“不入”则是指没有进入家门。

二、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据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舜帝任命大禹为治水大臣,大禹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最终平定了洪水。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全身心投入,不畏艰险,连续十三年在外奔波。在这期间,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因治水任务紧迫,始终没有进入家门。这三次的经历,正是成语“过门不入”的由来。

三、成语的内涵与寓意

成语“过门不入”所蕴含的内涵主要是恪尽职守、公而忘私。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家庭,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这一成语还告诉我们,在面对责任和使命时,应舍小家为大家,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后。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成语的演变与应用

随着历史的演变,成语“过门不入”逐渐从神话传说中走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它不仅用于形容像大禹那样恪尽职守的人,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形容公务人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或形容某人对某事投入极大精力,不顾个人得失等。

成语“过门不入”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责任和使命时,要勇于担当,舍小家为大家,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