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在心》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人心中的高低标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是:“公曰:‘高下在心,吾将欲求其平也。’”意思是晋文公说:“高低标准在我心中,我将要追求的是公平。”这个典故反映了晋文公想要公平对待所有人的态度。后来,人们用“高下在心”来形容一个人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公正的标准。
高下在心的典故起源
“高下在心”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与赵穿之间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性、才能或地位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努力。
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盾因功被封为赵氏,他的儿子赵穿继承了父亲的地位。赵穿并不满足于仅仅继承父亲的地位,他渴望更高的权力和更大的影响力。在一次宴会上,赵穿向赵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希望能够通过一次政变,推翻当时的国君,自己取而代之。
赵盾的抉择
赵盾在得知赵穿的计划后,内心十分矛盾。他知道,如果支持赵穿,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权力,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引发内乱,甚至导致赵氏家族的覆灭。如果反对,又担心赵穿会心生怨恨,对家族造成威胁。经过深思熟虑,赵盾决定不参与赵穿的计划,而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晋国的国君。
赵穿的反应
赵穿得知赵盾没有支持他的计划后,十分愤怒。他认为赵盾背叛了他,决定亲自行动,发动政变。在政变中,赵穿成功推翻了国君,但他的行为引起了公愤。赵盾则因为事先没有参与政变,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高下在心的含义
赵穿和赵盾的故事传开后,人们从中领悟到了“高下在心”的道理。这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的地位、才能和品性,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努力。赵穿虽然拥有权力,但因为内心贪婪和野心,最终失去了人们的尊重;而赵盾虽然地位不高,但因为内心的正直和忠诚,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成语的影响
“高下在心”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被用来评价个人品德,还被用来教育后人。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都引用了这个成语,以此来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成语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高下在心”这个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在职场、学校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不要被外界的评价和诱惑所左右,要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高下在心”这个成语,通过赵盾和赵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就和地位,最终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和努力。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原则,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